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发展蔬菜产业,助农增产增收 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菜农于恒的三次转变

作者: 牟敏    来源: 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4-11-21

  11月17日晨间,阳光明媚,虽已立冬,仍有暖意。

  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一处蔬菜棚里,樱桃萝卜从泥土中探出脑袋,粉嫩的萝卜头都顶着翠绿的缨子,长势喜人。49岁的菜农于恒正在地里忙活,拔草、间苗,圆滚滚的小萝卜再过两周,就可采收。

  另一处西生菜大棚前,菜商的货车正在装载已经成熟的西生菜。 

 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一处蔬菜棚里,菜农刚刚采摘的红艳艳的樱桃萝卜。

  于恒边“伺候”着樱桃萝卜边说:“我们要铆足干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作为种菜“老把式”,于恒对过去最深刻的印象是辛苦。“20多年前,都是靠天种菜,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他说。

  后来,看到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疆外蔬菜进来,于恒也动了心,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转变——转品种。

  2008年,于恒开始种植一些南方蔬菜,各品种都有,可是种类多了,需要花费的精力也更多,“一年辛苦下来,感觉产量也不多,钱也没多挣。”

  种菜时间长了,于恒慢慢摸出门道:主要种植自己拿手的,拿出五六亩地来种植几个新品种蔬菜,小面积试种,了解蔬菜的“脾气”。

  就拿试种的西生菜来说,一亩产量有3000公斤左右,价格也好,收益就比种植辣子、茄子大。

  下定决心,于恒开始第二次转变——转方式,他将自己种植的部分应季蔬菜换成自己试种成功的蔬菜,西生菜就是其中一种。

  然而,受到天气、产量、上市时间等因素影响,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于恒种植的西生菜虽然产量大了,但不了解市场,能卖上好价钱的年份并不多。

  

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一处蔬菜棚里,菜农正在冲洗刚刚采收的樱桃萝卜。

  2014年,于恒带头成立了乌鲁木齐芬芳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的蔬菜种子、菜苗和化肥价格比市场价低,合作社还帮菜农集中售卖蔬菜。

  “我们承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蔬菜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于恒说,目前合作社管理的300多亩土地从事蔬菜生产,合作社通过自我管理、自控自检,主动出具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品质过硬。

  “我们会将农家肥进行发酵,添加益生菌后用于生产,施肥成本是传统方法的一倍。”于恒介绍,即使增加了成本,合作社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过硬的品质已成为农产品面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一处蔬菜棚里,樱桃萝卜长势喜人。

  于恒的第三次转变水到渠成——转销路。

  “农户只要把蔬菜种好,就可以按协议收购价卖给我们合作社,不用自己去卖,种菜的底气更足了。”于恒说,由于合作社的蔬菜品种多、质量好,菜商也是络绎不绝。

  如今,合作社也有自己的保鲜库,部分蔬菜还能入库保鲜,延长销售期。

  三次转变的背后,良种、良技、良法不断帮于恒把菜种得更好、卖得更多。

  早些年,市场上新品种蔬菜种子靠进口,供不应求。“那时为了抢购种子,凌晨两三点就要去排队,去晚了就没有。”于恒回忆道。于是,他开始自己琢磨蔬菜种子,同时不断研究一些新品种蔬菜的试种。   

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一处蔬菜棚里,菜农正在采摘冬季西生菜。

  现在,每一年在于恒的地里,都能见到乌鲁木齐乃至新疆都没有的蔬菜。口感清脆香甜的冰激凌萝卜,浑身紫色的紫白菜,有浓浓奶香还能生吃爆浆的牛奶玉米……于恒不怕麻烦,每年拿出几亩地试种,成功了就去开拓新产品的销售市场,失败了就看看是种子不行还是土壤不适应,是气温不合适还是自己种植方法不对,反正来年再试,他不怕。

  种得好,还要卖得俏。抓产品认证、品牌提升,才能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于恒的三次转变,是乌鲁木齐市健全与首府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打好“一产接二连三”特色牌,立足本地市场做优做精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和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依托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近年来,高新区(新市区)持续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如今,高新区(新市区)有10家合作社、企业通过了名特优新、有机、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品达31个品种,其中名特优新产品9个、有机产品14个品种,绿色食品8个。

  乌鲁木齐芬芳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因蔬菜品质好,打出了名声,目前已经有3个品种的绿色认证蔬菜。

  “以前我们的蔬菜主要卖到乌鲁木齐市区,现在销往疆外的蔬菜多得很。”于恒说。

  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如今的高新区(新市区),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年产量约26万吨。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90元,增幅8.3%左右。

  临近中午,阳光灿烂。于恒放下手头的活歇一歇,抬眼望去,成片的小萝卜也沐着金光。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2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