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悠远,山石苍苍。一座小小的庭院坐落在戈壁滩上,陪伴了一代又一代戍边人。如今,伴随着时代发展,这方天地也在改天换地。基础条件变好了,新时代戍边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片偏远的土地上劲吹戍边新风。如今,更多年轻人选择加入兵团,成为新时代戍边人,“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的女儿魏萍,正用新的方式诠释“以苦为乐,以边为家”的边关情怀。
初冬时节,萨尔布拉克草原空旷萧瑟,一座孤寂的庭院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格外醒目。日前,记者走进一座松木门上写着“守边人”三个字的庭院,这里便是魏萍和她的父亲魏德友、母亲刘景好的家。
对于魏萍来说,这里才是她真正的家,虽然每天生活单一,但内心安宁,因为父母在这里。
魏萍听父亲魏德友讲述获得“七一勋章”的感受(资料图片)。孙雪 摄
魏萍说:“虽说我在山东生活了将近20年,但在那里从来没有家的归属感。每次回来探亲见到父母,才能找到家的感觉。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现在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我心里感觉到满满的家的温暖,还有一种安全感。”
魏萍的父亲魏德友、母亲刘景好已经在这里坚守戍边一甲子。起初为了尽孝,魏萍和丈夫商议后,辞掉了山东的工作,回到萨尔布拉克草原,一边陪伴照顾父母,一边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护边员。
魏萍说:“以前我确实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一直都在这个地方住着,不愿意回山东。这个地方太偏僻,冬天大雪封山出不了门,车辆都进不来,我们一直担心他们的身体,所以想把父母接回老家去照顾,但是父母一直都不肯回去。2017年我从山东回到这里,和父母共同生活了7年,现在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忠诚情怀,这就是一种信念。我也觉得,应该像父亲一样,把边境线守护好,履行好我们兵团人的职责和使命。”
在戈壁滩生活与在城市居住大不相同,刚回来的时候,魏萍也经历了一段非常不适应的时期。整天感觉口渴得厉害,因为这里是盐碱水,每天还要在坑坑洼洼的戈壁滩上走几万多步,第二天起床,双腿肿得酸痛,都不能挨地,走路一瘸一拐的。而且,外出放牧巡边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然而,在父亲的一次次陪伴和帮助下,魏萍慢慢适应了,不仅更加敬佩父亲,也理解了父亲坚持下去的意义。在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下,魏萍有了坚守下去的勇气。
魏萍说:“我回来以后,父亲就一直带着我,给我讲边境线上的一些工作和规章制度等等。和父亲一起放牧巡边,令我想起小时候放寒假时,和父亲一起在边境线放牧巡边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经验的积累,现在我觉得守边护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父亲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够坚持下去,我作为他的女儿,应该以父亲为榜样,发扬兵团精神,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魏萍觉得,所有的不适应其实都是一种过渡、一种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尽管时代不同了,魏萍不用再像父母那样开荒种田、独守奋斗,但他们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变的。
魏萍告诉记者,父亲一直教导她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传承下去,她也会接过父亲的“四件宝”,把这里守护好。
如今,魏萍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起床,和父母一起升国旗,然后开始清理羊圈,赶着羊群一边放牧一边巡边。放羊回来后,就接着干一些家务,每天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魏萍说:“我感觉挺好的,和父母一起守边护边,觉得特别自豪。我母亲一直有个愿望,想要入党,今年终于实现了愿望。‘我们一家三口现在是一个党小组了’,这是我母亲说的话,她特别自豪。我们是一个党小组,我们会坚定信心,把边境线守护好。”
记者手记:
在乘车驶离萨尔布拉克草原时,我们与魏萍一家挥手告别,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再一次映入我们眼帘。此刻,我深深感受到魏德友、魏萍父女二代人为国戍边这份信仰的强大力量,源自对祖国深沉的热爱。魏萍接续踏上父辈的巡边路,坚定前行,身后是万家灯火。(苟汇敏 王锋 王文珍 通讯员 依力亚·帕尔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