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讲述真实情感,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11月8日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有了哪些进步?取得了哪些成绩?
立冬节气,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霍尔果斯,虽然朋友圈里都在转发下雪的消息,但是董智杰却无心浏览。“这场雪要下多久?”“降温是否会对畜牧、农业造成影响?”“有哪些部门(单位)在积极响应?”他一边发动采访车,一边电话不断,详细了解这场雪背后的动态。
拍摄、采访、核实信息、撰写稿件,时间一晃就到了深夜,有关记者节的祝福弹满了董智杰的微信首页,一张工作照配上第一场雪的文稿,这就是用心践行“四力”的体现。
霍尔果斯建市十周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
奔波在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采编、技术一线的,是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车间工地、会议现场……哪里有故事,记者就出现在哪里,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在哪里。
“跟着前辈学习,能少走很多弯路,事半功倍!”具有区位、政策、开放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霍尔果斯是媒体人的新闻富矿。第一条州台稿件、第一条新疆台稿件、第一条央视稿件,记者永程帆从初出茅庐的楞头小子一步步走向广阔的新闻“舞台”,他的进步是整个记者队伍成长的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上级主流媒体已刊(播)霍尔果斯各类稿件4700余条次,浏览量3亿+。其中央级媒体刊(播)3418条,仅央视就播发稿件560条次,原创量92%,同比增长320%,创历史新高。《第9万列中欧班列列车顺利出境》在央视各频道实现22连播,《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等15条稿件在CCTV-1《新闻联播》栏目播出。
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外宣办主任李明说:“我们全面深化与上级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主动投稿‘喂料’是外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法宝。做记者不能浮躁,要沉下心去挖掘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线索,只有这样才能给观众呈现出扎实的新闻作品。”
在活动现场进行稿件审核分发
2022年7月,霍尔果斯市零距离粉丝量破5万,一年后突破6万,目前,粉丝量已超过8万。编辑马燕燕激动地向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喜悦:“领导说了,粉丝破8万要请咱们吃饭!”
今年来,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大力实施新闻创优提质工程,在“零距离”“好地方”等平台先后开设“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砥砺十年·向新出发”等30余个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市委、政府中心工作,讲好霍尔果斯故事。
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编辑谢伊代·吐尔逊说:“我们改零距离稿件就像老师改作文,得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看,生怕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有时一坐就是一天,今年零距离共刊(播)发稿件3000余条,无数次的坚守换来了超过2000万的浏览量,值了!”
全媒体记者进行短视频拍摄
创新主题宣传、创新区域联动、创新国际传播……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精耕“直播+”宣推模式,联动央视、中新社等上级主流媒体和西安、浙江、福建等省级主流媒体开展联动直播超40场次,吸引超1.5亿人次在线观看。新媒体直播团队“大拿”吴志恒不仅提升了直播技术,还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吴志恒说:“直播前至少需要三次的彩排,完成定点位、调试相机参数、测试信号等准备工作。直播过程中我们是全程手举着一套相机稳定器和高清图传,还要完成导播的指令,一场直播下来满头大汗、腰酸背痛是常态,但换来的是每一个画面都能让观众有参与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直播独特的魅力所在。也希望能够通过直播,让更多的朋友了解霍尔果斯。”
结束一天的采写,各路记者带着生动的素材纷纷回归,经过精心编辑、反复打磨,一篇篇报道、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各个平台。大家说,这就是记者节最好的礼物。
技术人员保障直播。永程帆 摄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线。在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幕后团队,20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年365天×24小时在岗在位,默默坚守在广播播出、电视播出、发射、转播等重要岗位,确保安全播出工作零差错。
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技术中心主任张志坚说:“作为幕后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监听监看节目信号,确保所有系统正常运行,同时为直播等工作做好技术保障。今年我们按照工作要求对中心各系统设备进行周检、月检等维护优化工作,未出现任何安全播出事故。”
霍尔果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晏显成说:“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打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界,网上网下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我们将聚焦新闻宣传的守正与创新,着力构建霍尔果斯融媒工作大格局,奋力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