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磨沟区,有一支名叫“焦晨晓创新工作室”的团队,三名主要成员在市政工程设计领域敢为人先,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乌鲁木齐市实施行业领先的市政工程数字化建设模式,为市民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市政服务体系。
10月25日,焦晨晓创新工作室设计师焦晨晓和两位同事一起,就“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桥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一研发项目的细节进行讨论。
“我们主要负责运用BIM技术,将复杂的市政工程设计图纸转化成为三维模型,为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焦晨晓说。
焦晨晓创新工作室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新疆有限公司下属的专业团队,专注于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焦晨晓创新工作室设计师刘爽说:“我们三个都是BIM高级建模师,共同参与了乌鲁木齐市地窝堡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乌鲁木齐市东进场高架道路工程。”
正如刘爽所说,工作室的三名设计师将先进科学技术融入百姓幸福生活,服务群众出行。
然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乌鲁木齐市东进场高架道路工程的设计阶段,三位设计师面对项目复杂程度高、建设周期短且使用周期长等实际情况,克服工程涉及专业多、对接部门广等多个问题,综合考量BIM实施方案,反复研究每一个具体点位的建模思路和实操办法,又在不断尝试中推翻重来,最终,设计师们成功采用BIM技术助力项目施工。
焦晨晓创新工作室设计师徐敏说:“这次BIM建模经过了综合统筹和多方协调,达到协同设计的效果,使这种复杂的市政工程原本在施工阶段很容易发生的管线布控冲突、设计空间位置与实际情况不符等情况,在施工前就能够发现并得到解决,进而减少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焦晨晓创新工作室多次在全国性BIM大赛中荣获佳绩,包括“市政杯”“龙图杯”及“创新杯”等重要奖项,充分证明了工作室在BIM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
目前,工作室正致力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及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这一发展方向与水磨沟区正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一致,相信在未来,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为自身发展增添动力,同时促进区域数字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