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笔在木板上勾勒,灵巧地游动轻点,不多时,一幅大家熟悉的小白杨哨所烙画就呈现在学生们眼前。近日,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九师白杨市一六四团现代套彩烙画民间艺人杨新平来到一六四团中学,给学生们教授烙画技艺。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也纷纷拿起烙笔,烙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烙画作品。
一块木板、一支烙笔,杨新平徜徉在烙画艺术海洋里已有30余年了。今年9月,他被授予“兵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烙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它,让它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光彩。”面对兵团劳动模范这一荣誉,杨新平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艺术的深情与承诺。
杨新平的烙画之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早年间,他在河南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时,看到民间艺人用烧红的火钩在门脸、衣柜上勾画花鸟图案,被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从此,他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挑战与创新的艺术海洋,不断磨炼技艺,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新平在创作(资料图片)。
2008年9月,杨新平创作的长15米、宽1.2米的烙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参加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荣获了金奖,并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这份荣誉增强了杨新平创作的信心,但当时在北京的他如同无根的浮萍,逐渐失去了创作激情。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赵铁信的一番话,让杨新平醍醐灌顶。杨新平说:“当时赵老师说,你是兵团人,你就应该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回到兵团去,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于是,杨新平变卖了北京的家产,回到了一六四团这片生他养他、蕴含着无限生机活力的地方。
“我从北京回来后,就开始走访兵团老军垦,收集兵团历史文献资料,重新找回了创作的灵感。这为我之后艺术创作饱含鲜明的兵团特色和军垦文化奠定了基础,使套彩烙画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杨新平说。
曾经的荒滩戈壁,经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努力,变成了今日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杨新平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切变化背后的艰辛与伟大,找到了滋养他艺术灵魂的源泉。他决定将自己的创作聚焦于此,用套彩烙画的形式,记录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砥砺奋进,讲述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兵团故事。
“我希望我的烙画成为一面镜子、一扇窗户,映照出兵团人的无私奉献,同时让人们了解兵团这片热土上的动人故事。”杨新平说,他希望人们在观赏烙画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有所感悟,对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兵团现代套彩烙画的创作与发展是与戍边生产、地域文化水乳交融的,杨新平的烙画承载着兵团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文化宣传教育价值。在一幅幅作品中,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熠熠生辉,很多慕名而来参观的人感触颇深。
参观者刘鹏说:“杨老师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是屯垦戍边主题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兵团的发展历史,很受震撼。”
除了个人的艺术创作,杨新平还十分注重烙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常常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述烙画的历史与技巧,激发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每一块木板、每一抹颜色,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学到了现代套彩烙画的知识和技巧,还能从烙画里看到自然美景和兵团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六四团中学学生潘玉辰说。
此外,杨新平还免费培养烙画爱好者,让更多人接触并喜爱上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今,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烙笔,用火与木的语言记录时代的变迁。
“学习套彩烙画不仅是对我个人技艺的延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杨新平说。他目前收了6个学生,直接参与创作的有3个,包括他的女儿。“年轻人对这个感兴趣,我就会好好指导,希望套彩烙画在更多年轻人手中绽放光彩。”
在火光与色彩之间,杨新平记录着兵团的发展变化。多年来,他创作了《凯歌进新疆》《地窝子的春天》《团场记忆》《军垦辉煌70年》等400余幅现代套彩烙画作品,其中大部分反映的是兵团故事。从2016年起,杨新平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入选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至今已有70余件作品被列为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2022年,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新平现代套彩烙画传承基地在九师白杨市一六四团挂牌,每年都吸引了不少研学团体、职工群众、爱好者前来参观。杨新平把这里视为套彩烙画的“群众课堂”,希望这一民间传统艺术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根植于兵团这片红色沃土,在精益求精中不断前行,杨新平对烙画的热爱始终如一,成长为兵团劳动模范,用执着与创新使现代套彩烙画技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官航 苟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