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一甲子的坚守

作者: 苟汇敏    来源: 北疆时报    日期: 2024-10-12

  十月的北疆,寒意已深。10月7日,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萨尔布拉克已经热闹了起来,魏德友和妻子、女儿身着崭新的衣服,站在院子里的旗杆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五星红旗。

  “今年是兵团成立70周年,对兵团来说是大事、喜事,对我们一家来说也是大事、喜事。”魏德友笑着说,“今年七一,我的老伴刘景好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了。如今,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党员啦。”

  升完国旗,金色的光芒铺满萨尔布拉克,戈壁深处的“戍边人家”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望远镜、对讲机都带齐了吧?今天多带些吃的、喝的,巡逻的时候多转几圈。”“爸,我知道了,你快进屋吧,外面冷!”每天出门前,魏德友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叮嘱魏萍巡边时的注意事项。

  魏德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60年,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能留没留是浓浓的情怀

  1940年,魏德友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父亲魏茂吉和哥哥都参加了支援八路军前线劳工队伍,受“沂蒙精神”和革命家风熏陶,魏德友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立志从军”的种子。

  1958年,18岁的魏德友报名参军,因为身材瘦小没有通过体检,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1960年如愿以偿。“当我接到入伍的通知后,高兴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这可是我第三次报名参军了。”魏德友说,“我生在红色革命之地,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树立革命理想,长大后参军报效祖国。”

  穿上绿军装,踏上参军的征途,来到梦寐以求的部队,魏德友发誓这辈子都要践行好一名军人的铮铮誓言。

魏萍自豪的看着父亲“七一”勋章。(448401)-20241012123554

魏萍自豪的看着父亲的“”七一“勋章。(资料图片)

  在部队,沉默寡言、勤劳肯干的魏德友不仅刻苦训练,还乐于助人,并参加了“扫盲班”,被授予了“五好战士”荣誉,年年评先奖优几乎都有他。“我就想着要干就要认认真真干好,不叫苦、不叫累,跟党走,听党话。”魏德友说。因表现优异,魏德友延期服役了一年。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光荣转业。他响应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主动报名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时,经过组织严格筛选,综合表现优异的才可以到兵团参与新疆建设。”谈起来新疆的经历,魏德友满脸自豪地说。

  接到通知,魏德友同118名战友一路向西,从都市来到边陲,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

  “既然来了,就好好干!哪个连队最偏、最远、最艰苦,我就去哪里!”培训结束分配单位时,魏德友“吃苦”心切。

mmexport165353555335(448409)-20241012123617

魏德友和女儿魏萍在放羊巡边。(资料图片)

  魏德友被分到一六一团,进驻到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一片戈壁荒漠,土地盐碱化严重,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是萨尔布拉克的真实写照,当地人戏谑地称这里是“无人魔区”。

  老军垦手把手教干农活,邻居大哥无微不至地关心,各民族相处亲如兄弟,支边青年相互帮助鼓励,让魏德友渐渐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加坚定了留下的信心和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下,魏德友与战友们一起开荒种田、放牧巡边,履行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铮铮誓言。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牛羊”,描述的就是以魏德友为代表的边境农场干部职工生产战斗守边的日常生活。

  60年的戍边生涯中,魏德友既有轰轰烈烈的战斗,也有默默无闻的守护。

  在魏德友和战友们戍守的这片热土上,1969年,魏德友的战友孙龙珍为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英勇牺牲。魏德友主动请缨,带头参加武装民兵敢死队,用血肉之躯誓死保卫祖国边境。

  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放牧巡边的时候,魏德友和战友们经常遇到狼袭。在一次与恶狼的搏斗中,战友陈秀仓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拉着魏德友的手眼眶湿润地念叨:“兄弟,你要守好边!”“你放心,在有生之年,我一定会守好这片国土。”魏德友坚定地说。

  能走没走是执着的爱

  边塞风烟戍千秋,铁血英勇誓守护。

  1967年,魏德友回山东老家探亲,与刘景好成婚,不久便带着刘景好从山东老家来了新疆。一路上,火车换汽车、汽车转驴车、驴车改步行,经过数天转折,终于回到了安在萨尔布拉克的家。

  “那天一下车,俺惊住了,眼前光秃秃的戈壁滩,连老魏承诺的婚房也只是一个地窝子。沙尘暴一来,地窝子里的人就全变成了土猴。牛虻和蚊子也太厉害了,大牲口被叮一口,都疼得直蹦,俺的胳臂、腿上每天都被咬得肿起一大片。芨芨草有一人多高,狼一群一群嗷嗷地叫。俺大哭起来,嚷嚷着要回去,老魏连哄带骗地把俺留下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景好告诉记者。

  干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满怀对党的无限崇敬之情,魏德友向党组织递交了3次入党申请书。他在入党申请里写道:“我要扎根边疆一辈子!”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他更加努力工作。1983年,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他从未少交一次党费、少过一次组织生活,用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

  1984年,魏德友所在的连队,百余户人家陆续搬迁到其他连队居住。魏德友原本可以被分到离团部更近的连队,但他主动留下来,义务戍守边防。

  “这块地方不能空着。”怀着这份朴素的想法,魏德友依然决然地留在了这空旷的草原深处。

  后来,魏德友的弟弟从老家来探望,看到这里的艰苦环境,就一直劝夫妻俩回去。他的父母也来信劝魏德友夫妻回去。

mmexport165353557554(448403)-20241012123601

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巡边。(资料图片)

  留疆尽忠,还是回乡尽孝?魏德友的内心纠结挣扎。一边是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父母,如果不回去,以后还有机会在他们膝前尽孝吗?一边是他立志要待一辈子的边疆热土,入党申请时的誓言难道只是空喊口号吗?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最终,他选择留下来。魏德友答应让弟弟带孩子们回老家上学、工作。

  守望巡边路的望远镜、聆听党的声音的收音机、承载家国情怀的军用壶和传承戍边志的牧羊鞭,是魏德友守边巡边的“四件宝”。每天巡边放牧时,魏德友都会带上刘景好为他准备好的“四件定”,赶着羊群行走在边境线上。

  一路走来,魏德友巡边整整60年,总里程20余万公里,每天巡边15公里以上,先后“听坏”了50多部收音机,穿破鞋子150多双,堵截临界牲畜数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他负责的区域从未发生过涉外事件。

  用岁月抹平困顿,用初心映照坚守。正是因为魏德友和边防官兵以及地方各族群众的长期坚守,2003年,终于迎来边界正式勘定的那一天。作为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魏德友兴奋不已,专门到团部买了一面国旗。从此,他的家门口每天都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两代三口人戍边守初心

  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都退休了,在山东工作的子女力劝父母回乡养老,可他俩说什么也不答应。二女儿魏萍在团场买了一套房子给父母养老,结果老两口一天也没去住过。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魏德友一度担心,万一哪天走不动了,谁来接他的班。让魏德友欣慰的是,魏萍回来了。

  “父母不愿意走,那我就回来。”与丈夫商议后,魏萍于2017年辞掉了在山东的工作,来到草原照顾父母,并接过了巡边的接力棒。

DSC09290(448405)-20241012123607

10月7日,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及女儿魏萍在升国旗。 苟汇敏 摄

  坚守的信念,源自父母从小的教导。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父母亲守护了一辈子的地方,在这里更能找到‘家’的感觉。”魏萍说,“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父亲是我的榜样,我要接过父亲的羊鞭,扛起这份责任。”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魏萍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边员。魏德友放心地将自己的“四件宝”交到女儿手上,并叮嘱她要把边境线守好,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少想想自己,多想想党和国家。

  从此,萨尔布拉克草原上多了一位守边人的身影。由于魏萍的出色表现,2021年,被兵团授予“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时代新人”。2022年6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1年6月29日,81岁的魏德友荣获“七一勋章。“我所做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个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属于大家,属于所有兵团人。”回忆起颁奖现场的情景,魏德友显得特别激动。

魏德友放牧巡边(448407)-20241012123613

魏德友赶着羊群在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放牧巡边。(资料图片)

  从北京回来后,魏德友把勋章用红布裹了一层又一层,锁在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一个木箱子里面。

  2021年,九师白杨市设立了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全景展示他60年如一日的戍边事迹。开馆以来,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和祖国各地的游客、社会各界人士慕名而来参观学习,与英雄一起巡一次边、升一次旗、听一堂戍边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体验戍边生活,感悟家国情怀,弘扬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截至目前,已经接待参观学习4万余人次。

  暖阳当空,湛蓝的天空白云飘动,望向远处的边境线,魏德友眼神坚定,貌似60年前那个满怀豪情的青年。

  一甲子的坚守,两代人的赓续,三口之家的相守,使这片原本荒凉的戈壁滩因为浓浓的爱国情怀,变得“热闹”了起来。

DSC09086(448411)-20241012123623

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及女儿魏萍在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回顾戍边岁月。 苟汇敏 摄

  如今,魏德友的院子周围郁郁葱葱,早年种下的一颗颗“五星杨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迎风而立,如一个个守卫祖国边疆的卫士,以赤诚的心传承着精神,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

  “院子里最明显的标志还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巡边回来时,只要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知道离家不远了。”魏萍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一架望远镜、一部收音机、一把绿军壶、一根牧羊鞭的陪伴下,魏德友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0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