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迎来90周年华诞。
薪火相传九十载,接续奋斗谱华章,为展现自治区人民医院90年办院历程与风采,抒写对医院热切的情怀,继承医院优良传统,医院举办了建院90周年征文活动,与医院一起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书写《我与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故事》,追忆医院90年发展历程,描绘记忆深处的动人细节,自活动开展以来,陆续收到了医院内外人士的热情投稿,现将优秀稿件进行选登。
自治区人民医院对广大投稿作者的辛勤付出、真挚情感与美好祝福表示衷心感谢。
我的一家与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故事
我出生于1988年7月12日的凌晨。据我姥姥回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产房内,马女士——我的母亲,经过数小时的阵痛,终于“卸货”成功,我呱呱坠地了。
“小马,你看,这就是你的儿子。”助产医师张老师将小小的我轻轻拎起,展示给母亲。尽管疲惫不堪,母亲却也十分欣喜:“终于把他生下来了,好像有一种成就感,这就是我和这个小家伙的缘分吧。”
放下心里那块石头的还有我姥姥,当护士从产房的大门走出来说:“任姐,你们家小马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一切顺利。”听到这番话,我姥姥满脸欢喜。她转身向家里人传达了这个好消息,整个走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是的,我姥姥和我母亲都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上班,这段缘由与我的太姥爷有关。
195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的太姥姥在家中忙碌,姥姥则和弟弟妹妹正在写着作业。突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没来得及打开房门,就听邻居李大叔喊道:“快跟我走,你家先生跳到井里救人,溺水了,现在被救护车拉去医院急救了!”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姥姥已记不起李大叔后面说了什么,当太姥姥和姥姥匆忙赶到急救室门口,太姥爷已撒手人寰,姥姥和太姥姥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支柱,瘫软在太姥爷的躯体身旁。那一晚,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旁边不断安慰,让她们撑了过来。
待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正读初中的姥姥毅然选择放弃学业,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
“当时脑海中突然出现了那晚医生护士们充满关怀的面容,也觉得他们的工作是那么的神圣。”姥姥说,虽然自己的学历有限,但对医务工作的渴望驱使她去往自治区人民医院求职。
当时,社会上人才紧缺,虽然姥姥年纪不大,但她上过学人又比较机灵,同时医院还考虑到她的家庭情况,最终,自治区人民医院为她敞开了大门。1956年,姥姥正式加入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大家庭,这也开启了我们家三代人与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不解之缘。
从起初的党办到后来的总机室,我的姥姥在医院工作了47年。作为自治区人民医院50年代到90年代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她亲眼看到医院的床位数量从不足百张增加到千余张,看到医院诊疗设备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更看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1993年,姥姥退休,当时我5岁,就读于自治区人民医院幼儿园。还记得姥姥退休那一天,她带着我顺着幼儿园往南走,路过医院篮球场,顺着前路望去,看到一座白色三层小楼,宽敞且高耸的阶梯红色阶梯直达二楼大厅,楼顶红色的门诊楼三个大字尤为醒目。懵懂的我当时并不了解姥姥的心情,现在想来,应该有很多往事与感慨交织在一起,汇聚成姥姥对医院的依依不舍。姥姥说,她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急诊室需要支援!”“手术室的电话!”这样的呼唤,现在我想,这份平凡的工作,对于她来讲,一定意义非凡。
1980年,我的母亲进入自治区人民医院后勤部工作,2015年光荣退休。2013年,我从新疆医科大学中药专业毕业,心向往之的自然是自治区人民医院。
恰逢自治区人民医院春季校园招聘,我顺利通过了笔试,进入面试环节。当天,我带着母亲和姥姥的期盼进入医院。此时,医院的急救中心已搬离门诊楼,一座二十余层现代化的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成为医院的新“地标”。进入行政楼,大厅中醒目的“仁爱、诚信、博学、严谨”八个大字提醒我,如果有幸续走姥姥和母亲的道路,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一定要养成这样的品格!
记得面试时,老师们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不安排你去药学部你还愿意来这里工作吗?”回想起姥姥和母亲的工作经历,回想起自己求学的过程,我坚定地回答:“工作就是学习的过程,不管是哪个岗位,我都会沉下心向同事学习,不挑剔,多努力,尽快熟悉岗位工作,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三天后,全家如愿在公示结果中找到了我的名字。姥姥高兴地说:“我们家又多了一位医务工作者!相较于你妈妈和我的后勤服务,你可算是一只脚踏入临床了!作为一个药师,保障临床用药,辅助医师对抗病魔,你的工作意义非凡!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我知道,这既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也是医疗事业从业者的一种精神传承。
接下来的两年,与母亲共同上下班的日子,对我来讲,分外温馨。同时,因为工作要求,辗转于中药房和西药房之间的我,在机缘巧合之下,也成为了同事口中的“中西药结合型人才”。
母亲退休时,我已26岁,在医院工作已经2年。仿佛昨日重现,这一天,我也陪母亲在医院里散步。站在老门诊楼前,看着这座三层小楼如今已“退居二线”,成为医院的行政楼,母亲分外感慨。她和我一边走,一边细数着医院30多年来的变化:一栋栋现代化的医疗大楼平地而起,CT、核磁、达芬奇机器人、3d打印等各种精密高端设备的进驻,医院从之前的默默无名发展为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第78位、智慧医院HIC第7位和全国十大省立医院,成为新疆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作为这一切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母亲格外自豪。
带着两辈人的期许,传承着奉献精神,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坚守和成长,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新疆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今年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建院九十周年,谨以此文献给在这90年期间,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人,也为我们深爱的自治区人民医院献礼。愿我们风雨兼程,共同前行,携手共创新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