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伽师县夏普吐勒镇每个角落,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戴着红袖章的“桃园义警”,这支“本土”队伍主要开展治安巡逻、护校安保、法制宣传、纠纷调解……
近年来,伽师县公安局不断创新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抓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先后打造“桃园义警”“和枫义警”等群防群治亮点品牌,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也让“群众唱主角”这一鲜明底色,越发熠熠生辉。
依靠群众,将矛盾纠纷消弭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是“枫桥经验”代代相传的法宝。2022年4月25日,新疆伽师县首个义警服务站——夏普吐勒“桃园义警”服务驿站正式揭牌,“桃园义警”平安志愿者团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场所和保障基地,实现了对辖区义警队伍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规范管理、快速联动。
“桃园义警”队伍是伽师县公安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社会治理工作阵地前移,进一步创新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举措。2023年4月,伽师县公安局夏普吐勒派出所被授予第二批自治区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往近了说你们两家是邻居,往远了说咱们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今年刚大学毕业就报名加入“和枫义警”队伍的买买提·阿布都拉正在街头调解一起矛盾纠纷。8月29日,家住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的居民阿先生和麦先生因生活琐事发生争吵,正在辖区巡逻的买买提·阿布都拉迅速赶到现场,采用“用诚讲情”的调解模式,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耐心调解,最终促成两人握手言和。
“和枫义警”是伽师县公安局在“桃园义警”基础上,总结经验、培树品牌,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桃园模式”。
今年8月3日,和夏阿瓦提派出所“和枫义警”正式成立。警民携手联建的平安共同体画出了共治“同心圆”,也共筑了社会安全防线。
“‘桃园模式’将继续在全县推广壮大,让义警巡逻成为派出所接连群众、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样板的‘生动实践’,实现人人当义警、处处皆平安的美好愿景。”伽师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塔依尔·图尔荪说道。
夜晚的农家院里,几张板凳、几杯清茶,民辅警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聊着村里的“家务事”,这是伽师县公安局和夏阿瓦提派出所组织开展“和枫夜话”的场景。
“阿布都和买买提两家昨天因为谁先浇地的事情差点打起来。”“我今天下午从地里回来后发现我家养的鸡不见了。”……围坐着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述说各自的心事、烦事、难事、愁事,和夏阿瓦提派出所所长祁军业一边听,一边拿本子记录着。当开完会,村民们纷纷散去,祁军业和警务室民警、村干部们又坐在一起,将及时收集的纠纷情况再分工,人盯人,实打实、点对点地进行对接介入并化解处理。
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矛盾纠纷逐渐增多,给治安维稳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伽师县公安局积极探索实践以“和枫夜话”为群众议事载体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聚焦乡村矛盾、邻里纠纷、警情线索,将会议室搬进了寻常百姓家,民辅警面对面与群众话家常、询民意、察民情、解民忧。
“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派出所组织开展了13场次‘和枫夜话’活动,共收集群众诉求89件,通过调解解决61件,移交各部门28件,真正把‘问题清单’变为了群众的‘幸福账单’,群众所需所求所盼得到积极回应,基层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增强。”和夏阿瓦提派出所所长祁军业说道。
“以前办身份证还要跑去派出所,现在警务室民警背个包,到家里来就给我办好了,真是服务到家了。”9月7日,家住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吾斯塘博依村的老人玉苏普·买买提开心地说道。
伽师县辖区下辖13个乡镇,共有325个村(社区),部分偏远村离派出所路途较远、老人行动不便等原因让不少居民难以触及警务资源。面对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难题,伽师县公安局创新打造“背包警务”社会治理“新样板”,实现警力全面下沉,让民警将“警务室”背在身上,将服务窗口移动到群众家门口。
今年8月8日,伽师县公安局以和夏阿瓦提派出所为试点,推出“背包警务”工作新模式,并举行“警务背包”发放仪式,为每一名警务室民警配备“警务背包”。按照“背包到哪里,警务就跟到哪里”的工作要求,把每一名背包民警变成一个个移动的警务室,将证件办理、送证上门、入户走访、法律宣传、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等警务工作“装”进背包,“小背包”摇身一变成为“百宝箱”,既方便了民警开展警务工作,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背包警务’在试点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伽师县公安局将进一步完善“背包警务”各项机制,逐步在全县各派出所推广,用‘背包’架起一座座警民‘连心桥’。”伽师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凯表示。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群众工作是一本翻不完的书。伽师县公安局将继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基层治理中探索伽师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新路径,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迸发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