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和自治州党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博乐市一隅。
一、坚持打牢底色,坚定理想信念。
始终把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力构筑党建引领下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平台。把增进共同性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和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有机融合,常态化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等活动,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之基和思想之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学活动。
二、坚持培根铸魂,强化思政育人。
坚持把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小学版教材使用,提升《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教材教学质量,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库。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坚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立体呈现意蕴厚重、内涵丰富、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创新青少年“五观”教育方式,分学段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贯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在上课。
三、坚持融情实践,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把增强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深化兵地之间、鄂博之间学校结对共建和中小学生“手拉手”联谊活动,不断提升“百校结对、千师结友、万生结亲”活动效果。常态化举办“我为家乡代言 博尔塔拉我来赞——万名师生讲家乡”微视频大赛,积极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持续巩固民汉合校和混班混宿成果,全面推进混班共学、混宿共居,着力构建“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擦亮“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研学活动品牌,每年组织不少于1300名中小学生赴北京、湖北等地参观学习、研学交流,全面增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1月27日,自治州第三届“万名师生讲家乡”微视频大赛启动仪式现场,学生代表在发言。
四、坚持学用结合,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进一步巩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成果。今年,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完成语言文字达标建设。稳步推进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办好县级“中心课堂”、农牧民夜校辅助课堂,切实加强面向社会中青年群体、产业园区务工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融入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学讲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博州“石榴花”农村妇女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比赛现场。
五、坚持系统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10个学前教育集团改革,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巩固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成果,高起点办好新建学校、再培育11所新优质校,提升办学水平,推动精河县、温泉县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验收,实现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三新”改革。加速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挂牌成立口岸学院、枸杞学院、天莱学院3个特色产业学院,支持州内龙头企业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抓好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完善州县乡村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办好老年大学,引导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以上阶段两端延伸。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用好国家、自治区智慧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开展鄂博名师讲堂、送教送研等活动,推动优质资源扩大覆盖面,不断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教师和幼儿一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