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6号罐液位14.48米,罐容有余量,计划明天排污,后续乳化油处理切进7号空罐。”9月2日,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油气处理部储罐岗员工周少云和同事边巡检边交流。
“别看现在风清云淡,前期的乳化油总储量达到2万多方,几乎到了无罐可用的地步。受困于处理手段,乳化油源源产生,合格油品交不出,我们压力很大!”负责人李君华说。
乳化油物性复杂,以“水包油”形态存在,油水界面稳定,常规处理周期长,费用高,是影响交油的“卡脖子”难题。从去年2月到今年4月,才处理了一座万方罐存量。
面对基层单位生产中的堵点痛点,采油一厂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协调安排,由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任波牵头,办公室前置,实地了解情况,多次组织部门科室召开会议,集思广益找对策。
“重疾需下猛药!不妨解放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处理部试试提升系统温度,增大加药量,提升搅拌强度。开发研究所做好破乳脱水实验,为合理加药浓度提供技术支撑,还要核算成本,打好效益仗。”
7月15日会议上,任波拍板乳化油处理新思路,犹如打破了一堵厚重的墙,让人眼前顿时一亮。
当晚,开发研究所技术总监谭辉、技术人员邹思佳等人前往检测化验站,连夜开展不同药剂、不同加药浓度下的破乳脱水实验。
为了第一手资料万无一失,谭辉坚持在现场,指导邹思佳和其他化验人员标准操作,确保数据录取精准。到凌晨4:00,实验结果证实了任波的方案可行。熬地双眼通红的谭辉,赶紧编辑了信息发到工作群,得到了任波快速点赞回复。
第二天,药剂放大样实验在处理部展开,两型号破乳剂、增效剂、絮凝剂加入含水51%的6号储罐,储罐打油泵高频运转,罐内乳化油剧烈冲击,破坏其稳定性,达到快速脱水沉降目的。
3000ppm、5000ppm……药剂逐渐加量,最后根据效果,开发研究所建议,在65℃及以上,两型破乳剂比例1:1,加药浓度15000ppm效果最佳。这相当于平常加药浓度十倍!真金白银砸下去,岗位人员加的心惊肉跳,管理人员也很心疼,破乳剂价格昂贵,该厂成本管控压力大。
突破传统思维,生产力得到解放,尽管加药浓度惊人,但破乳效果实打实。7月19日,6号罐最高脱水率达78%,脱后含水6.3%。各回炼罐相互打进打出,每小时生产合格油品100多方。
让人“头疼”的乳化油转为交油量,激励着该厂人员乘胜追击,至8月5日,交出成品原油6000多吨。
真是大力出奇迹!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以前一年多的工作量,而周期成本反而下降,当前乳化油库存趋近于0,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