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积极探索创新天然林保护修复,稳固生态屏障,采用“一站五点”的建站格局,在全疆率先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工程。
14日,在精河国有林区,主站建设正如火如荼。这里配备了完善的观测设施和野外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忙碌地进行着数据收集工作。主站犹如天然林生态系统监测的“大脑”,承担着主要的观测任务。
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哈夏国有林区、三台国有林区、哈日图热格国有林区和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5 个辅助监测点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州林草长制工作办公室工程师王婧雯正专注地调试着监测设备。王婧雯介绍说:“这些辅助监测点可以对特定区域或特定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观测和研究,与主站相互配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一站五点”已布设监测设施 23 个、完成设备安装调试 251 台(套)。主站与各个辅助监测点之间通过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发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差异和联系,能够从不同尺度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规律。
“一站五点”以博州天然林区资源数据和实地踏查为基础,沿着海拔梯度和植被类型,布设了能够充分涵盖不同龄组、不同郁闭度等林分总体特征的固定监测样地 95 个、大型固定监测样地 1 个。在三台国有林区一处监测样地,三台林管局党支部书记巴图指着样地内的设备说:“我们通过这些设备定位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参数、大气负氧离子浓度动态变化、植被-土壤 CO2 动态变化等 29 个监测指标,全面、定量、系统分析博州森林生态质量,客观真实反映森林动态变化。”
州林草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张梦帆说,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工程可以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为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政策制定提供全面、详实的科学数据,为解决“森林与水”“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碳汇”等问题提供重大科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