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砥砺奋进70载:木垒县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 王嘉慧    来源: 木垒县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4-09-02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苦练内功 多向发力。木垒县旅游景观独特,北部有吉尼斯授予“滑沙鸣响音量之最”的鸣沙山、古老沧桑的原始胡杨林、历史与文化并重的草原坎儿井,南部有“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水磨河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两个4A级景区,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如同宝石般镶嵌于天山丘陵间,2021年成功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成为全疆唯一获批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近年来,木垒县陆续出台《木垒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木垒县民宿客栈管理办法》等条例,对8个传统村落村貌进行保护和修复,对民宿客栈进行规范运营管理。每年投入3亿多元用于乡村经济各项产业发展及传统村落保护,优化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旅游等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建设。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推进智慧旅游,旅游小程序上线,实现了一部手机游木垒,做到了旅游服务智慧化。

  “文化+旅游” 拓宽发展领域。走进木垒县英格堡乡,这里已经成为木垒特色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曾经不为人知的村落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避暑胜地。

  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古老朴拙,刘亮程于2013年选择在木垒县菜籽沟村定居生活,在这里开办木垒书院,十年间,木垒县先后建成木垒书院、国学讲堂、艺术家工作室等,2023年6月刘亮程文学馆建成。

  菜籽沟艺术家村落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木垒县“文化高地”地位,带动了本地传统村落民宿发展,以文彰旅,文旅融合,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月亮地村依托中国传统村落“古村、古宅、古树”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端上“金饭碗”。

  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书屋民宿客栈负责人李兰秀说:“我们从17年开始经营民宿,现在已经7年了,每年的纯收入可以达10万元左右。”

  近年来,英格堡乡趁势而上,紧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农业民俗、时令物产、民众生活、特色饮食等乡土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兼具自然与人文之韵、传统与现代之美的沉浸式乡村旅游体验。从2016年发展民宿至今,英格堡乡已建立民宿69家。

  木垒县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吕艳花说:“下一步,英格堡乡将进一步持续做大做精做强传统优秀文化、二十四节气、我们的传统节日等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系列文化活动,赋能乡村振兴,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旅兴农,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如今,木垒从事旅游及周边产业发展的群众近8000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木垒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这一发展要素,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使文化旅游项目能够为旅游事业发展持续发力,使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2024年1-6月,共接待游客172.47万人次,增长21.28%;过夜游客86.77万人次,同比增长38.23%;实现旅游收入12.42亿元,同比增长64.81%。

  高质量承办活动 持续提高旅游影响力。为持续提高旅游影响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木垒县紧紧抓住本地特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不仅吸引游客,也做到留住游客。

  五一小长假,木垒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抢抓“五一”旅游黄金周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宣传推介“农耕小镇 旱地粮仓”乡村旅游名片,让游客体验特色活动、享受特色美食。乌鲁木齐游客马昕已经是第三次来木垒游玩,这次她又带着朋友一起故地重游。

  乌鲁木齐游客马昕说:“这里是国家级的传统村落,很有意境,民宿环境好,服务好,空气也很清新,每年都会和朋友来这里住一住,放松心情。”

  立秋时节,木垒县英格堡乡举办“秋意浓 品味丰收”“立秋”节气文化系列活动,各族群众共聚一堂,共享丰收喜悦,共话美好未来。

  冬季,在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马背上的雪地叼羊民俗活动精彩上演,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让西吉尔镇的“冷资源”变成“热经济”,丰富群众的冬季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西吉尔镇冬季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以来,木垒县还积极承办昌吉州2024年高智尔球赛、门球邀请赛、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推介大会等文化体育活动,持续提高旅游影响力。

  近年来,木垒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各景区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有一个快乐的旅游体验。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