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都不敢想!而现在在家门口也能为我这个年龄的人做手术了 ”。前不久,木垒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97岁的潘先生在木垒县总医院成功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极大地减轻了老人的疼痛,还助其重获自主活动能力,为其晚年生活带来新的曙光。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三、四级手术,这是木垒县全力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带来的新变化。
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广大患者的朴素愿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木垒县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让专家“沉下去” 让百姓少奔波 改出近距离。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统筹医疗资源结构分布,木垒县积极探索以专家、技术下沉的方式,为辖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看病就医的实际问题。
“专家下沉”究竟是什么呢?自从医共体建设完善后,木垒县总院专家会定期定时前往各乡镇分院进行门诊坐诊、手术指导、查房教学等。专家下沉把技术带到了基层,让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强了起来,周边患者能就近诊疗,减少了医疗开支,节省了就诊时间,让基层群众切实享受到“医共体”带来的便利,更好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我现在腰不疼了,睡觉也很香。”58岁的王某提起西吉尔镇分院的中医馆,直竖大拇指。以前他腰疼,经常去小诊所开止痛药,治标不治本。医共体建设实施以来,根据百姓需求让具有长期从事中医并且经验丰富的何建新主治医师“下沉”西吉尔镇,方便了大量腰腿疼患者。
目前,木垒县已经建成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同频共振,切实服务群众。
由“患者跑”变“专家跑”改出高质量。知名专家下沉基层,疑难杂症“家门口”诊疗,高难度手术“家门口”开展.......现如今,自治区级知名专家下沉木垒县总医院指导开展各类高难度手术已成常态,不出县便能为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解除病痛顽疾。上级专家在带来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也激发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用技术与服务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优质医疗“沉”下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7月25日,木垒县总医院院长赵永胜带领着一批青年医师也正在手术台上凝神专注,由新疆医科大第四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赵疆教授现场指导开展“侧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经过缜密细致地操作,手术取得成功。
“自治区医院的专家下沉我院指导开展高难度手术,不仅患者及家属对效果满意,也对我院自身手术能力有一个巨大提升。”木垒县总医院院长赵永胜讲到,通过专家现场带教指导,也让木垒县总医院手术团队更加直观且快速地学习了手术技巧。
由“患者跑”变“专家跑”,为的就是推动木垒医疗水平不断实现新突破。木垒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何培军说:“木垒县正努力在医疗救治上打造更多‘高峰’,逐步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努力做到‘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
“治病”还要“治未病” 改出全周期。医防融合是有效防控重大慢性病、传染病的关键手段,是满足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环节。解决一直以来存在的“重医轻防、防治脱节”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动“手术”。
木垒县以中医医院为依托,大力推广哈萨克医学知识,提高居民对哈萨克医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特色哈萨克医学的发展,不仅为木垒县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医疗选择,也为健康木垒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通过开展健康讲座、义诊活动、科普宣传等形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哈萨克医学的理论和疗法,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方式。
目前,以木垒县总医院公共卫生科为辐射,各乡镇分院均设有公卫专干,不断探索建立“三通三融”医防融合新机制既:人员通、管理融,信息通、网络融,资源通、机制融。独具特色的哈萨克医学、新近成立的针灸推拿康复科、心血管病防治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措施的实施,成为木垒县探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独具特色的亮点。
如何把治病和防病结合起来,让医疗和预防相互渗透,真正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木垒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何培军表示:“需要公立医院进一步拓展功能,在原有的疾病诊疗基础上,进一步向健康管理、健康服务拓展和延伸,不仅要为群众‘治已病’,更要‘治未病’。”
一项项务实之举、创新之措,成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医”靠。以公立医院能力建设为引领、以分级诊疗为主线、以“三医”协同为保障、以智慧化建设为支撑,木垒县正在全力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