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出示您的证件。”8月5日上午11点,记者在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公路口岸货运执勤点看到,执勤三队教导员黄传升正在用熟练的俄语与哈萨克斯坦入境的货运车驾驶员交流。黄传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执勤班组的日均查验出入境车辆约460辆次,单日最高峰达到583辆次,在高峰期时,他们的工作时长会从原来的12小时延长至14小时。
验证入境货运车辆外籍驾驶员身份。(靳婷婷 摄)
阿拉山口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相邻,作为中国与中亚、欧洲的连接点,这里几乎每天都有车辆往返于中哈两国之间。为保证车辆通关顺畅,公路口岸执行“7天×12小时”通关机制,民警们的勤务模式也随之调整为轮换执勤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当班的执勤民警不但没有周末休息日,且需要在每个执勤点连续工作15天。
在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公路口岸货运执勤现场,民警黄传升在检查车辆证件。(靳婷婷 摄)
“我们每个点位执勤的周期是15天,分别在公路口岸、铁路准轨和铁路宽轨现场进行执勤,最后再回到边防检查站工作15天。一个周期下来大约两个月,有时候买日常用品的时间都很紧张。”黄传升说。
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阿拉山口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2.1万人次,车辆6.5万辆次,比去年同期均增长两倍。口岸通行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执勤民警们的辛苦付出。
在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铁路宽轨执勤现场,民警杨武在查验入境列车。(靳婷婷 摄)
忙碌的不止公路口岸,在宽轨执勤点,也停满了出入境列车,尽管烈日当头,执勤民警们仍须全天候在户外进行检查。
今年26岁的四川小伙杨武已在这里工作6个年头了,每天对列车车体、车底以及列车员行李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是他的日常工作。“如果在吃饭时间,突然通知我们有列车到了,我们会放下碗筷,第一时间检查车辆。”杨武说。
7月以来,阿拉山口高温天气居多,午间最高温度有时达到40℃以上,这对执勤民警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地考验。“车道本来就比较窄,我们爬上去查验车体时,胳膊不小心碰到火车铁箱就会烫伤,手套有时也会烫坏。”杨武告诉记者。
在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铁路宽轨执勤现场,民警杨武在查验入境列车。(靳婷婷 摄)
杨武在铁路的准轨和宽轨执勤点已连续工作一个月,平均每天检查20多列列车,检查完一列大约需要徒步一公里左右,但每当看到一条条“钢铁长龙”检查完后顺利出发,他心里踏实而骄傲。“累和枯燥是肯定的,每天都在干同样的事情,但我们责任在肩,必须得查验好每一趟列车,确保从自己手里出去的列车是安全可靠的,对得起我们肩上的责任。”杨武说。
阿拉山口公路口岸。(龙证宇 摄)
今年截至目前,铁路口岸累计通行货运列车1.2万余列次,其中单日最高验放量达到73列次,通行中欧(中亚)班列已超4500列。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国际货运业务的蓬勃发展,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民警们将继续坚守国门,全力护航中国通往亚欧的这条大通道。
阿拉山口站编组站。(龙证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