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米东区:陈福明的“鱼、稻、蟹”致富经

作者: 常江萍    来源: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4-08-15

  8月12日,走进米东区三道坝镇杜家庄村,连片鱼塘映入眼帘。在清澈的池水中,成群的鱼儿围绕在投饵机前,争先恐后地抢食。

  鱼塘的主人,是62岁村民陈福明。种了大半辈子水稻的他,于12年前尝试发展水产养殖业。如今,他不仅有扎实的田间种植和管理技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户。

  2012年米东区组织村民外出学习鱼类、螃蟹等水产养殖技术。陈福民便前往石河子学习,当时米东区本地鲜有人养殖螃蟹,他便从石河子购买了200公斤的螃蟹苗投放在自家的池塘里,当年便收获了约3吨的螃蟹。本地螃蟹这个“稀罕物”一经上市,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购买,第一年他的收入颇丰。

  第二年,他扩大种养殖规模,承包了2200多亩水田,并套养了鱼和螃蟹。由于市场有限,再加上运输技术比较落后,当年螃蟹大量滞销。

  面对困境,陈福明并没有放弃。2014年,政府再次组织学习,他先后到阳澄湖、崇明岛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在水稻种植的同时坚持养殖鱼类和螃蟹。


  从鱼苗长成小鱼出售,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中间会经历新疆漫长的冬季,陈福民一家,整个冬天都“留守”在池塘附近的平房里,重复进行砸冰、喂食、安排水泵和增氧机制氧等工作。

  陈福民说,有辛苦,也有收获,每年鱼苗在经历了冬天的“洗礼”后就适应了本地的气候,鱼的抗病、抗寒和适应性都比外地鱼要强,因而很受本地及周边乡镇养殖户的欢迎。

  正值水产事业红火之时,陈福明得了场病,身体大不如前,他便将大部分土地承包给他人,只留下了70亩水稻田和60亩的鱼塘和螃蟹池塘。

  “池塘有15亩,今年4月投入了22万尾鱼苗,包括草鱼、鲫鱼、鲤鱼等,目前单条鱼的重量约100克左右。到明年4月份,每条幼鱼可以达到200克左右。”陈福民指着其中一块鱼塘说到:“这些鱼已经被羊毛工镇八一村的养殖户预定了,明年4-5月就可以交订单,预计可出幼鱼30多吨。”

  不远处的另一个鱼塘,陈福明套养了220公斤的螃蟹苗,有大闸蟹、东北蟹等品种。预计今年9月底能收入3吨左右的螃蟹。“已经养了十几年螃蟹,也是米东区最早一批养螃蟹的农民,我对我养殖技术还是很有信心,欢迎大家来‘考察’。”陈福民说。

  水产做的好,但陈福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种水稻。这几年,他引进了“粮香5号”,这个品种的米品质好、产量高。

  “每年秋收时期,除了本地的顾客外,还有来自和田、阿勒泰、博乐、克拉玛依等地的订单。”陈福明说,为了确保水稻的品质和口感,他还购买了碾米机、抽空机等设备,并定制了包装礼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还有一个多月,水稻和螃蟹就要迎来丰收了,欢迎大家来农村品尝金秋第一碗新米饭和第一口时令香蟹!”陈福明说。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