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中毒、重症感染、梗阻性休克……这些虽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却可发生在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涉及病种范围极广,其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对急诊科医师尤其基层医疗机构的急诊医师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8月2日至5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天山急危重症论坛暨2024年急诊重症医师专科资质培训班”圆满结束。本次论坛以“夯实基础,科技赋能——强基·5G·人工智能”为主题,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普及急危重症诊疗技术,推动新疆急危重症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内知名专家大咖汇聚天山,聚焦急诊医学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技术,全面展现急危重症医学“强化基层,共融共建,科技赋能”的发展理念和风貌。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医院保证急救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及时、迅速、准确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第一线,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综合学科,涉及病种范围极广,具有急、危、重、难等特点。”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利表示,作为医院重要的医疗窗口单元,急诊科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急诊医师的综合诊疗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建科35年来一直聚焦急危疑难重症疾病诊治,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积极研究探索临床诊疗新概念,建成了集门诊、留观、抢救、监护、紧急医学救援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救治体系。近年来,在科室主任穆叶赛·尼加提的带领下,急救中心大力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等急危重症抢救技术,为新疆急危重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急诊重症医学是个特殊的诊治阵地,患者所患疾病往往累及多个器官,更加复杂,需要急诊医生具备更加全面、专业的疾病诊治能力。”穆叶赛·尼加提介绍,新疆地域辽阔,急诊患者转运更加困难,需要持续推动新疆急危重症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自治区急救医学研究所、自治区急诊质量控制中心、自治区化学物质中毒救治基地,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还肩负着全疆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重症医师进修培训、全疆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等工作。自2011年起,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每年举办一期“急诊/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资质培训班”,不断推出顺应急诊医学发展趋势的系列前沿精品课程,至今已举办了10余年,为全疆培养了大批急危重症优秀医学人才。
此次论坛邀请到了众多疆内外业界翘楚,包括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吕传柱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执行主席赵晓东教授;国家急诊质控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中国女医师协会急诊专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急诊科主任邓颖教授等众多急诊重症医学及科研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授课。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急诊住院医师规培委员会主委于学忠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急性感染医学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性感染医学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业重点基地主任郭树彬教授通过录制的视频为与会人员上课。
“本次论坛广邀国内及西部地区知名专家,面对面与新疆急诊医师交流、研讨,为新疆急危重症医学发展搭建了一个增进了解、学习共进、长期交流的平台。”穆叶赛·尼加提表示,同期举办的2024年急诊/重症医师专科资质培训班,为新疆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对进一步规范和普及急危重症诊疗技术,推动新疆急危重症诊疗水平的整体提高意义重大,必将为新疆急危重症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急诊科是院前急救和院内专科之间的枢纽,是多学科高效协作提供综合性救治服务的最佳平台。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将依托5G网络提高急诊大平台建设,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提高协作效率,实现区域内急诊平台大中心上的“大合唱”,努力实现“呼叫即急救 上车即入院”和常态化开展院外长途ECMO转运的目标,为全疆各族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最佳综合救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