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疆,郁郁葱葱,九师白杨市一七〇团的万亩沙棘果开始由青绿色向金黄色转变。7月29日清晨,迎着朝露,五连退休职工曾德俊来到沙棘林,开始收集废沙棘叶子和秸秆。
曾德俊告诉记者,这些废沙棘叶子和秸秆是他养殖的生态野猪的饲料之一。
一七〇团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一年四季干旱少雨。未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前,放眼望去,戈壁滩除了零星生长的梭梭草外,其他部分几乎被黝黑的砾石覆盖。五连职工靠种植简易设施大棚为生,收入单一,经济效益不佳。
2000年,曾德俊看到自家门前的梭梭草长势不错,便购买了40多头猪进行放养。
2001年4月,天气渐渐转热,一天,曾德俊发现自家的一头母猪不见了,便在方圆十公里寻找,结果找了一天一夜也未见踪影。
曾德俊说:“这里本来就有狼和野猪等野兽出没,没有找到母猪,我就认为应该是被野兽给吃掉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曾德俊决定修建猪圈,在没有人放养的时候,就将猪圈养起来。
11月的一天早晨,曾德俊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听到大门哐哐地响。
他回忆说:“当时我以为是刮大风了,就没有管。等了一会儿门还在哐哐响,还有哼哼的声音。我打开大门一看是我丢失的那头母猪带着8只小猪崽子在拱门,把我高兴坏了,我就叫老伴一起把它们带进了圈里。”
一个月过去了,小猪崽渐渐长大。老伴发现这些猪崽长得不像家猪。曾德俊便请团里兽医站的工作人员过来查看,发现这些猪崽应该是杂交野猪。
听了兽医站工作人员的解释,曾德俊心中萌发了饲养野猪的想法:“物以稀为贵,野猪价格高,好销售,利润更高,我们有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应该好好运用起来。于是我便购买35头母猪,尝试定期散养生态野猪。”曾德俊说。
就这样,曾德俊开启了自己的野猪养殖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德俊的野猪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猪肉也卖得越来越好,他觉得光靠自家的这些“资源”还不够,应该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我家养的生态野猪供不应求,一年要卖1000多头。”曾德俊说,他想扩大野猪养殖规模,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生态美食。
2009年,曾德俊又引进了30多头野猪,用来扩大养殖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我家门前是一片戈壁滩,这里野猪多。家养的母猪进入发情期后,我就会将它们放进山里找野猪‘谈恋爱’。”曾德俊说。杂交小野猪出生后,先圈养三四个月后放养。放养期间,一天只喂一次沙棘料,剩余的时间,它们会到戈壁滩里觅食杂草、野花、野果等,排出的粪便为戈壁滩植物提供养分。
曾德俊介绍,杂交野猪同时继承了野猪和家猪的优点,抗病能力强,瘦肉率高、口感鲜美,而且生长速度也比较快,养殖18个月即可出栏。
2006年,曾德俊开始了“链式”生产,既销售活的野猪,也开始了屠宰分类真空包装,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
2009年,曾德俊成立一七〇团德瑞福养殖合作社。“沙棘野猪肉”也成为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环。
曾德俊还邀请师市农(畜)科所畜牧养殖技术服务团队对饲料加工、繁育野猪群、育肥野猪群进行技术指导。技术人员提出改善精饲料配方、分两阶段育肥、缩短育肥周期至15月龄、提高繁育率至一年两胎、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寻求内地商家合作等建议,让他逐步形成了“养殖+销售”融合发展的思路。
2023年9月,曾德俊开始给育肥野猪饲喂沙棘粉,这样饲养的野猪肉质更加鲜美营养,颇受老顾客青睐。
目前曾德俊养殖的野猪主要面向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销售,每头生态野猪销售价格约5000元,毛利润约3000元。
曾德俊说:“我们每年销售300多头生态野猪,再加上沙棘种植和退休金等收入,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下一步,我准备好好学习电商知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断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