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组开发数据,一幅幅油藏剖面图,在高慧眼前划过,虽然夜色渐浓,已近凌晨,但她却毫无倦意,依然盯着剖面图上的“缝”和“洞”进行分析,寻找油气赋存位置,眼神中全是专注。
今年36岁的高慧,是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碳酸盐岩研究组组长。工作11年来,她一直扎根大漠戈壁,从事油藏研究和管理工作,如何从石头缝里抠出石油,实现老区稳产,是她不变的追求。
蝶变,从实习开始
2013年7月,正值青春年华的高慧,从东北石油大学辗转来到西北油田。从郁郁葱葱的大平原到一望无际的大漠,一路颠簸,看到的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漠戈壁、生长稀疏的红柳。环境的反差,让她一时缓不过神来。
“想着大漠很壮美,没想到如此荒凉,隔三岔五还刮起沙尘暴,那时的心情,可以用绝望来形容。”她笑着说。
起初,她被分配到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实习。有一次,她跟着师傅去巡井,正赶上沙尘暴。师傅顶着风沙冲在前面,取油样、录数据、处理异常,根本没把风沙当做一回事,直到晚上检查完区块所有的油井,他们才回到驻地。“当一名石油工人,就是要天不怕,地不怕。”师傅的话至今在耳旁回响。
半年的实习,她从老师傅身上真正看到石油人苦干实干的精神劲头,真正领悟到“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样的口号并非空穴来风。
“我决定在这里扎根,把大学所学知识应用油藏开发中。”实习结束,她就到开发研究所从事碳酸盐岩油藏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
钻研,苦中自有乐
工作后,高慧才感觉大学所学知识,与实际业务相差甚远,她开始恶补油藏开发业务。白天进行油藏动态分析,晚上就拿着《油藏工程》等书籍学习到深夜。2016年,她首次参加厂油藏动态分析大赛就一举夺魁。2019年,她负责管理的塔河四区,获油田“优秀增加经济可采储量”项目。
“从慧姐身上,我看到了踏实、严谨的工作精神,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同事罗浩感慨地说。
地层断裂形成的“缝”、受溶蚀影响形成的“洞”,是碳酸盐岩油藏油气赋存的主要形式,但对剩余油赋存的认识还不够,储集体描述还不够精细,导致油藏自然递减加大,这一度让高慧很是苦恼,心里像压着块石头。
她通过地震资料寻找缝洞位置,研究二者的匹配关系,然后再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说起来容易,但在地下五六千米的地层找出答案,这是一道难度极高的计算题。
经过半年的分井组研究,高慧和她的组员在TK495X井组取得了突破。该井组含水持续上升,通过应用缝洞关系,发现与邻井TK487CH井有连通,通过注气赋能,保障了TK495X井持续自喷,目前日产油达40吨。她的研究成果,也为碳酸盐岩油藏稳定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与油藏打交道,痛并快乐着。”这是高慧的真实感受。
挑战,精彩在险峰
稠油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位于碳酸盐岩油藏奥陶系的于奇稠油区块产出的原油,经常堵塞井口,致使油井不能实现连续生产。作为区块开发的负责人,面对稠油开采经验不足、技术措施不完善等困难,高慧毅然挑起了研究重担。
“地下‘珠峰’问题都能解决,这个不算啥。”
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稠油开采资料,多次到兄弟采油厂学习开发管理经验,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分井组进行研究。结合稠油井动态评价情况,制定了差异化开发对策,及时调整生产参数。6月份,高产井YQ201CH井含水率上升至76%,她通过分析生产曲线图,决定实施控液生产,目前该井含水率下降至30%,日增油20吨。
正是她与同事的精细研究、精准施策,该区块产量由去年的202吨上升至目前的900余吨,成为该厂原油生产的主阵地。
分析异常、挖潜潜力、调整参数,这就是高慧的工作日常。从25岁青葱入职,到36岁担任碳酸盐岩研究组组长,她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就像一根拧紧的发条,忙而有序的运转着。
“只要管理的区块增油了,一切付出都值得。”她说。
高慧的家在内地,由于常年在大漠工作,孩子基本全靠爱人及父母照顾。有人说她执着,有人说她冷漠,她都一笑了之。“既然选择了科研,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
碳酸盐岩油藏是科研探索的一个“无底洞”,高慧继续“游走”在油藏深处,犹如一个健儿在油藏里游泳,她的眼里,全是汩汩流动的黑色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