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正值节气“大暑”,39℃的高温让戈壁大漠热浪翻腾,如蒸似烤。
骄阳之下,修井机轰鸣,西北油田采油一厂TK156H井石炭系油藏补孔改层作业施工正在紧张进行,随着反循环洗井、测漏完成,进入了令人紧张的悬空打水泥塞关键环节。
作为此次修井工艺方案设计人员,杨兆煜在开工前就赶到现场,积极协调解决问题,紧密监督作业进度,确保施工规范安全,这是他工作的常态。
戴着安全帽的他,被热浪烘烤得满脸通红,身上红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的汗珠滴答着,掉在脚下的沙漠中,一瞬间就挥发消失了。
“此次修井难度大,要在5寸半小套管开展打水泥塞作业,为扩大作业间隙,我们创新采用1寸9小油管替代常规打塞管柱,避免了起下管柱出现抽汲效应,增加了留塞成功率。”杨兆煜说。
高温下,他连续坚守了6个小时,确保了打塞作业一次性成功,侯凝质量满足后续施工要求,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每一次井下作业从方案编写、评审、再到实施,既要科学严谨、又要勇于创新,老井作业后实现增油增气,让我们苦在其中,更乐在其中。”杨兆煜地说。
2020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的杨兆煜,怀揣青春梦想,毅然走进塔克拉玛干大漠,成为西北油田采油一厂的一名石油人。
从采油管理区到开发研究所,再到井下作业管理部,在不同的岗位的锻炼磨砺,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他很快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人员。
“心中有路,眼中有光,工作踏实,敢于担当,从‘职业小白’成长为在井下作业技术骨干,兆煜的进步有目共睹。”同事杨辉的评价不吝溢美之词。
结合海量数据总结梳理,完成各个环节的协调交流,2到3天完成一口修井工艺设计,5-6天完成油井施工方案评审,杨兆煜高效率工作的背后,是扎实的油藏地质和工程工艺业务知识储备,是他勇担责任,甘愿放弃打篮球、跑步等爱好,深夜鏖战的结果。
“成本控制是油田高质量开发的重要指标,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是我的责任。”杨兆煜说。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在TK7204补孔改层修井跟踪过程中,他和同事通力合作,攻坚难题,主动提出优化建议,转抽后增效显著,优化使用挤钻一体化磨鞋完成两趟钻的工作,单井施工节约成本显著。
上半年井下作业管理部通过精准把控油藏地质特征、加强一体化工艺运用、全链条流程工艺优化、重点作业技术攻坚等手段,多措并举推进井下作业降本增效,截至目前优化实施58井次。
工作以来,他参与工艺设计编写100余井次,参与施工设计评审50余井次,针对现场施工提供优化建议50余井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