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米东区柏杨河乡阿合阿德尔村,12岁的胡丽富尔·节爱斯在她的母亲哈尼帕·索里坦汗的工作室里伏案刺绣。她时轻时重地踏着缝纫机,仔细检查针头路径,鲜艳的丝线来回穿梭,绣出一帧帧精美图案。
“这件收纳包是我前两天花了三个多小时完成的。”胡丽富尔·节爱斯捧起一件色彩饱满、纹样小巧的绣品向记者介绍道,这也是胡丽富尔·节爱斯暑假以来跟母亲学艺的“首绣”。
一旁的母亲哈尼帕·索里坦汗正将不同颜色的毛毡剪成各种纹饰,再用熨斗烫平,“把它们缝绣拼接,缀连成体,形成一副完整的图案。”哈尼帕·索里坦汗说,她身后挂着的一列已完工的坐垫、被盖等绣品,十分引人注目。
这些做工考究、样式夸张的绣品是哈萨克族少女嫁妆里必不可少的物件。过去,一份嫁妆就是一幅丰富的生活图谱,不同部族之间通过嫁妆的内涵进行文化的竞技和较量。
“以前,女孩们会自己设计、制作,但现在大多是通过亲友推介或者在网上订购成品。”哈尼帕·索里坦汗说,所以在网购兴起的那几年她迅速地加入了微商的行列,“目前我有一个200余人的微信群,大家在群里下单、反馈。也时常能接到来自甘肃阿克赛县的订单,最远的订单销往了哈萨克斯坦。”
2022年,哈尼帕·索里坦汗的同学奴里加玛丽·切听凭着十多年的裁缝手艺加入工作室,“在这里工作,既没有浪费手艺,又找到了一份喜欢且稳定的工作,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奴里加玛丽·切听边说边飞快地裁出一顶帽面的轮廓,递给了“小绣娘”胡丽富尔·节爱斯。
“从小就看着妈妈做绣品,我学得很快,一些简单的工序就会交给我处理。”胡丽富尔·节爱斯小小的身影在堆着成捆布料、半成品以及布有大面积操作台、缝纫机、熨烫机的工作室里十分忙碌,“我要早点学会制作整张花毯、整套绣品,让这间工作室再大些,让更多人的看到我们美丽的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