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卡德尔别克·加克曼:一家两代三人从戎 薪火相传家国情

作者:    来源: 福海县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4-07-31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福海县有个家庭,家中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父亲卡德尔别克·加克曼是退伍老兵,家中的两个儿子相继参军,一家两代三人扛起钢枪,接力从军报国,在当地传为佳话。

  卡德尔别克:有为青年投笔从戎

  1956年,卡德尔别克·加克曼出生在福海县解特阿热勒乡阿勒尕村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从小跟随父辈们辗转于阿勒泰的山山水水之间,过着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家庭困难的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倍加珍惜上学的机会。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72年,16岁的卡德尔别克选择投笔从戎。

  从入伍开始,卡德尔别克就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新兵连期间,身体素质较弱的他不甘落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队列动作,一次又一次提高训练强度。在新兵连考核时,以体能、队列、内务、射击、手榴弹投掷等训练科目全优的成绩获得嘉奖,成为各连队争抢的“香饽饽”。

  从沙湾县、托里县,再到铁五师21团,南疆民族连,卡德尔别克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作风和过硬的战术本领,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部队嘉奖,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是当上了代理排长。然而1977年父母接连生病,做为家中的长子,使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军营,回到家乡福海县。

  退伍不褪色,参加工作的卡德尔别克时刻保持军人作风,服从组织安排,舍小家,顾大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八十年代初,卡德尔别克所在的渔政管理站,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卡尔德别克和其他工作人员在乌伦古湖边巡湖,骑马、徒步,累了就啃口干馕,原地休息,渴了就喝几口湖水,用辛勤和汗水守护着乌伦古湖冷水鱼资源,常年的巡湖工作,让他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

  渔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一年四季没有闲的时候,1985年初冬的一天,湖面上刮起了寒流,卡尔德别克和同事一起骑马在冰面上巡海,扑通一声,同事沙吾特别克掉进了冰窟窿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沉着冷静的卡德尔别克将手中的马鞭甩给了落水的沙吾特别克,将他拉上了冰面;让浑身发抖的沙吾特别克骑着自己的马,先回了宿舍,之后他又将掉进冰窟窿的马救了出来。

  1990年的一天,正在驾驶着摩托艇巡海的卡德尔别克隐约听到有人喊“救命”的声音,顺着声音找去,看到了正在水中挣扎的汉族孩子。卡德尔别克立马将快艇驶向了落水的孩子,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脱就跳到海中,将孩子救了起来。被救孩子的父母握着卡德尔别克·贾克曼的手,泪如雨下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连声说“你是孩子的救命恩人,你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同事沙吾特别克、张建华、高世华一行,出海巡逻期间,驾驶的快艇突然熄灭,湖面又刮起大风,生命危在旦夕,又是卡德尔别克挺身而出,救回了快艇。除了舍己救人之外,谁家有个困难,卡德尔别克也总会慷慨解囊,巡湖期间,经常碰到丢失的羊群、牛群,他都会耐心找到失主。

  退休以后,卡德尔别克更是闲不住,街坊邻里有个纠纷,小两口吵架,他又充当起“和事佬”角色。社区招募志愿者,他也是第一个报名……每每这时,他总会说“我一名军人,要时刻保持军人本色。”

  闲暇时,卡德尔别克经常教2个儿子唱红歌,给他们讲在部队里的人和事,讲述他和战友的情谊……

  赛兰别克:边境建功业

  赛兰别克·卡德尔别克,1980年1月出生,从小在父辈们的耳熏目染下,20岁的赛兰别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在部队期间,他刻苦训练,勤奋学习,先后两次获得“优秀士兵”的光荣称号,为家乡赢得了荣誉。

  光荣退伍以后,赛兰别克被分配到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工作,先后在党政办、团委、远程办等岗位工作锻炼过,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本色,依然在他的身上体现。

  2021年乡里选聘护边员队伍政治辅导员,赛兰别克第一个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选聘,实现了从退伍老兵到护边员政治辅导员的转变,秉承着“不穿军装甘守边防,不是战士一心戍边”的信念,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守护着家乡的土地。

  赛兰别克负责管理126个护边员,负责4个边境执勤点。边境线地处阿勒泰后山,海拔高,自然环境极为恶劣,雨雪、大风、冰雹、大雾等极端天气频发,没有道路,只能骑马前往。做为政治辅导员,赛兰别克除了做好护边员的思想政治学习,每天都会骑着马,和护边员一起深入管辖的辖区,踏着崎岖的山路,走上一遍,边境线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垭口,哪里是风险点,哪里容易发生人畜越界,他都铭记在心。

  2023年7月,在视频巡查当中,赛兰别克发现隐约中看到三个人在往边境方向走,他立刻警觉起来,带着四名名护边员朝着地点赶去,没多久,发现了那几个人,当时距离国界线只有不到50米。赛兰别克上前查看状况,询问了原因,这三个人企图偷越国境,幸亏他们赶到及时。

  戎装不在,初心不改。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逝,赛兰别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多次获得了优秀政治辅导员、优秀民兵等荣誉称号。

  叶尔兰别克:闲不住的“热心肠”

  叶尔兰别克·卡德尔别克是家中的老二,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2003年,哥哥当兵复员的第二年,他进入了部队的大熔炉锻炼。2005年复员以后,他并没有选择去单位上班,而是选择自己创业。

  先后从事过商超服务员、货车驾驶员等多个职业,叶尔兰别克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2012年购买了辆出租车,跑起了乡村客运,算是有了固定的工作。

  服务优良,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入行不就,叶尔兰别克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乘坐自己的出租车。一次,正在喀拉玛盖镇路边等待顾客的叶尔兰别克,看到一位哈萨克中年妇女搀扶着一位老奶奶正向出租车走来,他急忙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家心脏犯了,急需上县就诊,二话不说,拉上两人就赶往县城。到了医院,帮着挂号,找医生,看着老人顺利住进医院,他这才安心的离开。

  家住齐干吉迭乡乡直的古丽娜尔姊妹俩,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里没有人照顾,每周一和周五,都要往返于齐干吉迭乡和喀拉玛盖镇之间上学。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后,叶尔兰别克不仅免费接送孩子们上学,而且发动战友们一道,为姊妹俩捐款捐物,购买学习用品。疫情期间,叶尔兰别克主动申请加入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参与送医送药,参与消杀,值班值守等工作,从无怨言,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

  如今,叶尔兰别克再次创业,和妻子一起开了家早餐店,一天比一天忙碌起来,“不管身边的人谁家有困难,只要我知道了,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叶尔兰别克说。(庄晓颇)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8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