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嗒……”相信不少人对这种缝纫机发出的声音并不陌生。听着声音是否会让你想起那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米东区石化街道安和社区五区,就有一位以缝补改衣为职业的人,他叫郭和平,今年57岁。由于他手艺精湛,不少市民慕名寻来。
郭和平幼时因小儿麻痹症造成腿部残疾,是一名肢体四级残疾的人员。
近日,记者来到郭和平的缝纫店。虽然店铺面积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屋里两台缝纫机、一张熨烫台、一张裁剪桌,墙上挂着成衣。这些经过岁月打磨的物件,虽然透着一股“土气”,却让人们从中看出郭和平对裁缝这个职业的坚守和执着。
平日,郭和平忙碌时进进出出,活动范围受限,但在他居住的这个小区里,居民们只要提到他,都会赞不绝口——因为他有缝纫的好手艺。
“这件毛T没有按扣,你帮我装一些按扣……”“这段布料,就给我缝一条裤子吧……”量体裁衣、飞针走线……一件衣物在郭和平的手中甚是“听话”。
从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始,郭和平就暗下决心自食其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多岁的他在陕西拜师学习缝纫。在当时,裁缝既是个热门行业,也是个辛苦活儿。很多裁缝因为长时间埋头做事,腰椎颈椎容易受损,而且要把技术练到位,少说也得好几年。对郭和平来说,当个裁缝更是难上加难,老式缝纫机需要手脚并用,他的一条腿因为小儿麻痹而使不上力,使力的活儿就全压在一条腿上,缝补完一件衣物常常是汗流浃背。
但这些并没有难倒郭和平。当学徒期间,他练得时间最长、学得最认真,手不知道被针扎破了多少次,终于学会裁缝技艺顺利出师。
1996年,他从陕西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米东区。
郭和平告诉记者,社区里老年人较多,他们有衣物需要缝补或修改又找不到地方,自己也有手艺,就想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能通过技能和劳动,贴补家用。
缝扣、锁边、换拉链、老年衣服缝制……郭和平穿针引线、布料裁剪、拼接缝合,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完成,居民对他的手艺都很认可。
凭借精湛的手艺和亲切和蔼的性格,很快他的和谐裁缝铺就开了起来。
和他相识20多年的邻居郑芝红说:“自从他在小区后,缝缝补补方便多了,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了,还便宜。”
社区居民匡玉珍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这些针线活,平时衣服需要牵边或者改款就来找郭和平,他手艺特别好,年轻人也非常喜欢。”
二十多年间,郭和平凭借勤劳的双手不仅自食其力供养了自己的家庭。还供两个儿子顺利完成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这之中,是郭和平对裁缝职业情有独钟的坚守。
他告诉记者,做了一辈子裁缝,得到了好多老顾客的支持,很多人还会找他做衣服、改衣服,这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他干得动,还会坚持把这门手艺做下去。
“有些衣服承载了顾客珍贵的记忆,修复后就可以让顾客珍藏一段美好的时光,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郭和平一边忙着踏缝纫机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