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江姑:我想把所学技艺全部传承给下一代

作者: 孜丽亚尔·居来提、曼热帕·阿迪力江    来源: 博州零距离    日期: 2024-07-18

  今年74岁的江姑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民歌(新疆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月20日,记者初见她时,她正在家中整理收集民歌,为建州70周年献礼做准备。

  江姑是温泉县乌兰牧骑第一批演员,也是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的见证者。虽然已经退休,但对演出的热爱一直未变。她依然坚持每天练声,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演出。

  江姑在整理收集民歌。(孜丽亚尔·居来提 摄)

  “我在爸爸的歌声中长大,学说话的同时也学着唱歌,它早已刻在了我的身体里,相伴一生。”江姑说。

  聊起乌兰牧骑,江姑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小型、流动、综合性的文化工作专业队伍,承担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任务,草原上的人们亲切地称这支队伍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江姑回忆,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1964年,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誉满全国。1965年,温泉县乌兰牧骑成立,江姑和6名同事成为该队首批队员。

  “当时我还不足15岁,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是乌兰牧骑培养了我,让我从一个文艺新人,成长为一名多才多艺的文艺工作者,现在不论是器乐、舞蹈、曲艺,还是编剧作曲,我都得心应手。”江姑说。

  上世纪60年代,下乡演出特别艰苦,乌兰牧骑去农村牧区演出,最开始是坐毛驴车、马车,路不好走,有时候得走一天。舞台有时在农家的炕头上,有时在毡房里,还有的时候在草原上,甚至在农田阡陌间……队员们在草地上栽两根木杆,把一块幕布四角固定在木杆上,旁边插上乌兰牧骑的旗帜,就是乌兰牧骑的演出点。

  乌兰牧骑在农村牧区演出。(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图库)

  冬天下乡演出是最艰苦的,严寒中冻得队员们弹琴的手指头都是僵的。那时候,农牧民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是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乌兰牧骑去了哪个村里,村子里就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外地的亲戚都拖儿带女、呼朋唤友来看演出。在乌兰牧骑近三十年的工作历程中,江姑和乌兰牧骑走遍了博州的山山水水。在辽阔的草原上,在田园地头、在学校,到处都留下了歌舞和乐声。一代又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把青春献给了农牧民、献给了博州这片热土。

  每次演出,乡亲们都非常热情,每次都会在村口迎接乌兰牧骑队员们,还会做些吃食招待大家。演出结束后,乌兰牧骑队员积极参加群众集体劳动、代卖书刊,帮农牧民收割、放牧、割草、打井、挑水、扫院子,有的队员还帮群众理发、写信,关系非常融洽。

  成立两年后,乌兰牧骑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解散了,江姑回到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当起乡村音乐教师,“后来,乌兰牧骑队伍重组,演出恢复了,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江姑说,这时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通往牧区的路越来越好走,服装和话筒等设备也够用了,即使乘车去七八十公里外的牧区也能当日返回。

  乌兰牧骑在表演节目。(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图库)

  如今,乌兰牧骑有30名专业演员,他们由多个民族组成。现在的乌兰牧骑各方面条件远超从前。为了让演出更加鲜活接地气,队员们经常联合基层宣讲员、志愿者服务队、民间演出队等,携手举办各类晚会和大型演出活动,把党的政策和声音送到最后一公里,送到最远一家人。

  退休后的江姑全身心投入到培养传承人的工作中,受父亲和当年乌兰牧骑老师的影响,她把“传承”二字看得十分重要,她珍惜每一个发现传承好苗子的机会,重视每一个上门学习的学生。通过温泉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相继培训了上千人次的学员,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为州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江姑在弹唱托布秀尔。(孜丽亚尔·居来提 摄)

  最近,江姑正在整理收集民歌,她发现温泉县流传的短调民歌即兴感很强,直到现在,这种即兴填词依然很流行,很多年轻的短调民歌歌手会在老歌里加入很现代的歌词,让听众耳目一新,这也是短调民歌在民间流行的原因。

  谈及为何要整理收集民歌,江姑告诉记者,把下一代培养好,把所有技艺传承给他们,这就是她一生的追求和希望,也是对培养她的乌兰牧骑的回报。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