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阿拉套山下的三代守边情

作者: 陈亿文 叶·巴依尔    来源: 博州零距离    日期: 2024-07-17

  “一名牧民就是一名哨兵,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这是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护边员欧龙巴依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这是小时候,他的爷爷告诉他的,爷爷没什么文化,但能说出这样看似简单却有深刻道理的话语,让幼小的欧龙巴依尔颇有感触,并铭记于心。

  欧龙巴依尔用望远镜观察。

  温泉县边境线超过242公里,扎勒木特乡就占了一半。连绵的大山,漫长的边境线上,生于兹长于兹的牧民们的家就在阿拉套山边,紧靠着边境。

  1967年,欧龙巴依尔出生在阿拉套山脚下,小时候的他,骑着马跟着爷爷一边放牧,一边巡边、护边。爷爷作为普通牧民,常年的守边、戍边,让他成为了边境“活地图”,更是“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

  20世纪50年代,爷爷响应号召,把自家蒙古包扎在边境线上,一边放牧,一边护边。每年,牧民还没有上山,他就早早来到扎勒木特乡夏牧场;入冬前,牧民全都下山了,他才撤离。上世纪70年代,爷爷年纪大了,欧龙巴依尔的父亲达尔加接了班,继续巡边守边,一守就是十几年。1985年,欧龙巴依尔接过了父亲的“班”。2017年起,欧龙巴依尔的妻子欧托哈也成了护边员,夫妻俩一同为边境站岗放哨。

  欧龙巴依尔夫妇吃饭。

  小时候,爷爷、爸爸常对欧龙巴依尔说:“这里是我们的家,一定要守好。”以前,他不懂,现在他明白了长辈们的用意,他们一定是希望子承父业,替他们守好家园。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爷爷骑着马带我一起去放牧。那时,条件不好,还没有搭建蒙古包的材料,我和爷爷就挤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里。后来,父亲守边,我们有了自行车和蒙古包。如今,我和妻子有了温暖舒适的执勤房,房子外还有菜园,房后还可以养牛、羊,出门巡边也是摩托车和汽车。守边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这也是博州这些年的变化。”欧龙巴依尔说。

  欧龙巴依尔骑摩托车巡边。

  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不知不觉中,欧龙巴依尔近40年的岁月在巡边守边中度过。

  和大多数护边员每月轮流执勤不同,夫妻执勤岗需要长年累月驻守。执勤房是一间不大的屋子,除了一张炕,剩下的地方很小。厨房是和其他护边员共用,还有一间房子是其他护边员的宿舍。最令欧龙巴依尔欣慰的是,妻子可以理解这种传承,支持这种坚守。

  欧龙巴依尔夫妇一起做饭。

  “以前,住石头房、蒙古包,没水没电没煤烧。现在,有电视、自来水,手机可以上网,条件比父辈们好很多。”欧托哈说。在他们夫妇不大的屋子里,电视上罩着防尘布,窗台上摆着几盆花,一盆红掌怒放,收拾得干干净净。小小的房间透着温馨,完全是家的模样。

  而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面墙架子上摆着的两排证书,红彤彤的,非常醒目。欧龙巴依尔夫妇最珍爱的是2023年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的证书,它摆放在中心位置。

  2019年7月,欧龙巴依尔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仪式上,他郑重承诺:“边疆是我们共同的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传承爱国守边精神,讲好爱国戍边故事,带动更多牧民群众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平时,欧龙巴依尔夫妇积极关心帮助其他护边员,欧托哈更是护边员们的“知心大姐”。

  值得一提的是,欧龙巴依尔已连续三年被博州党委党校聘请为特聘讲解老师,为越来越多的党员讲述他们的守边故事。如今,欧龙巴依尔夫妇本可以随女儿去乌鲁木齐生活,但住了几天后,还是觉得不习惯,依旧回到了简陋但温馨的执勤房。

  欧龙巴依尔夫妇在菜园除草。

  “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这里是祖祖辈辈守护的家园,只有在这里,我才踏实。”望着执勤房小院里高高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欧龙巴依尔坚定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可以一直干下去。”身旁的欧托哈看着他,开心得笑了......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8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