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绣针、一团彩线、
一块绣布彩线轻引
针尖“生花”
从少女到古稀
一生只为用刺绣表达感恩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永远绣在我心上,更想用自己的刺绣作品为博州成立70周年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6月26日,家住博乐市的杨俊英,双手捧着刺绣作品激动地说。
1954年,杨俊英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一个偏僻山村。小时候,让她最快乐的事就是躺在母亲怀里听革命先辈的故事。母亲经常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并告诉她,之所以能过上好日子,都是可敬可爱的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要她记着这份恩情。这些故事在幼小的杨俊英心里埋下了崇敬、感恩的种子。
10岁时,由于没有条件上学,杨俊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在绣鞋垫、枕套的过程中练就了一手好手艺。上世纪80年代,杨俊英家里有了电视机。一次偶然,杨俊英看到电视节目中一名江南绣女绣了一幅周恩来总理的画像,这一下点醒了杨俊英,她终于找到了表达对党恩情的方式,她也要用自己的刺绣手艺,致敬先辈。
1972年,杨俊英随家人在博州定居,从甘肃偏远小山村,到祖国边陲,虽然生活环境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杨俊英那颗始终向党的红心。
1986年,杨俊英经过反复练习后,正式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红色主题刺绣作品。
一开始,苦于不识字,也没有绘画功底,杨俊英刺绣的进度很慢,有时为了绣好一处细节,她会拆针线重新绣,双手也被绣针扎破了很多次。为了绣出好作品,杨俊英通过《新华字典》自学国家通用文字,看着《新华字典》做刺绣,有时候光是绣一个人名,就得两三天;不会绘画,她就拿着笔先自己学着画轮廓然后再绣,有时半夜突然有了灵感,她就起床点灯继续绣。
杨俊英的刺绣作品中,除了单人肖像,还有人物众多的大场景。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她都是先对照着图片画到布上,再配色刺绣,这对于她来说十分困难。遇到复杂的图片时,她也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伟大,她就一点一点地临摹,一幅作品大概要用半年甚至一年时间。
“我有干事的决心,再苦再累,也一定能绣好。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让身边人纪念革命先辈,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杨俊英说。
《狼牙山五壮士》《红色儿童团》《杨利伟上太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杨俊英的巧手下,众多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制作而成。在欣赏过程中,记者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有各自主题,人物的动作与表情也生动逼真。
杨俊英告诉记者,她的作品用的都是剁绣等传统刺绣手法,从最开始的创作到现在,她一共绣了100多幅,其中一半以上是红色题材。
今年是博州成立70周年,杨俊英为了感谢党和政府为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用近3个月时间,绣了一幅名为“博尔塔拉大桥”的刺绣作品,白色的大桥犹如一条纯白色“哈达”飘荡在蓝色水面上。杨俊英告诉记者,自己刚随家人到博州时,由于生活拮据,靠着党和政府及邻居的帮助,才安定下来。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的果蔬等生活必需品,土路变成柏油路,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如今,杨俊英仍然坚持刺绣,并下定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将来把刺绣作品全部捐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