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一个葫芦,随着刀刃在葫芦表皮上游走,一朵漂亮的花便呈现在眼前。7月8日,福海镇永安路社区居民孙爱莲正在家中专心进行着创作,严谨的构图、精美的图案、细腻的刻画、娴熟的笔法、流畅的线条、清新的着色,孙爱莲用她的巧手赋予了葫芦不一样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福海县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打造“非遗+旅游”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保护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功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和“指尖文化”的转化,促使本地特色手工艺品成为热门旅游产品。孙爱莲说:“自从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火了以后,来阿勒泰旅游的游客增多。我做了很多工艺品,如葫芦烙画、景泰蓝掐丝珐琅、石头画等,让游客们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暑期来临,福海镇东城区社区内也随之热闹了起来,面塑艺人刘炳东每天都会到社区活动室耐心地向孩子们介绍面塑知识,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多年以来,刘炳东坚持不懈地进行面塑创作,完成了百余件独具特色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同时,积极与社区合作,宣传普及面塑文化,并通过展出作品,让广大居民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的文化价值。刘炳东说:“面塑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如今来福海县的游客也多了,孩子们也放假了,希望能借助这股东风,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并将这份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无论作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细腻传承。今年以来,福海县借助旅游热潮,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在景点设置展区等方式,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鼓励全县“指尖”艺人积极参与市场,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线上推广,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将“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使指尖“魔法”在全县“亮”起来。
“截至目前,福海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2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人、地区级传承人25人。”福海县文体广旅局副局长朱艳阳说,“当前,福海县正立足于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各地游客走进福海,感受水美文化美的‘惊鸿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