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九师白杨市一六四团七连职工杨新平在工作室聚精会神地创作《兵团辉煌70年——军垦赞歌》现代套彩烙画作品。“兵团题材是我一辈子追求和创作的源泉,目前,《兵团辉煌70年——军垦赞歌》14块版面基本完成,下一步就要准备巡展了。”杨新平说。
杨新平的烙画情结源于在河南老家和爷爷生活时,看到民间艺人用烧红的火钩在门脸、衣柜上勾画的花鸟图案。30多年来,杨新平通过潜心钻研探索,用套彩烙画记录和展示了兵团故事、九师白杨市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了解九师白杨市。他创造的具有兵团特色的套彩烙画,让中国千年的烙画民间技艺再现荣光,被列入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及对烙画的执着追求,杨新平说:“经过不断地创作,我最大的受益就是磨炼了自己的心性。我将兵团军垦红色记忆作为取材,更加深刻地了解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并通过我创作的作品,能让职工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兵团故事、九师白杨市故事。”
一块木板、一把烙笔、一腔真情、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杨新平的心中沉淀、碰撞,经历手的温度、力度,诞生出苍劲有力的作品。多年来,杨新平创作的《凯歌进新疆》《地窝子的春天》《团场记忆》等为代表的400余幅反映兵团故事的现代套彩烙画作品,已成为民间文艺的一个符号。
套彩烙画的创作与发展是与戍边生活实践、地域文化水乳交融的,作品承载着兵团人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和文化宣传教育价值。一幅幅作品中,兵团精神熠熠生辉,让很多慕名而来参观的观众感触颇深。
参观者刘鹏说:“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了解了兵团的发展历史,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工作者,我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职工群众。”
杨新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把套彩烙画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用手中的铁笔,记录和反馈兵团的变化,书写兵团人的戍边情怀,同时将这片热土上的动人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杨新平说:“我目前收了6个学生,直接参与创作的有3个,包括我的女儿。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反映兵团干部职工群众热爱生活,弘扬传承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希望这门艺术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2022年5月,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新平现代套彩烙画传承基地挂牌。为更好地弘扬兵团精神,传承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九师白杨市故事,一六四团党委专门提供场馆开设了木易轩绘画工作室,杨新平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与民间艺术辅导员。同时,在疆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交流活动,通过“非遗+宣讲”的方式讲述兵团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北疆时报全媒体记者 苟汇敏 王锋 常驻记者 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