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和舌头还有打架的时候呢,邻里之间相处产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都是好邻居,有事好商量。”近日,在米东区芦草沟乡集镇社区马克亮义务调解工作室,原本因噪音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的两位邻居,经过调解员马克亮的开导,终于握手言和。
马克亮是社区义务调解员,也是一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自2004年开始为大家调解纠纷,20多年来不收任何报酬。2012年,马克亮在家里设立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义务调解室,邻里、婆媳、夫妻间的大事小情,都在这里被化解。近年来,马克亮义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
马克亮还是米东区人民检察院听证员,曾2次获得自治区级优秀人民调解员。然而在他27岁那年,生活出现了波折。1985年,马克亮因工作原因患上传导性耳聋,并和原单位产生劳动合同纠纷。经过多年申诉,虽然官司未获胜,但马克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学习法律的种子。
从那之后,他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尽管听力问题给他带来了不少阻碍,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一点点地学习法律知识。
期间,每当居民家中有扯皮的烦心事,明理懂法的他准会成为双方的座上宾,为邻里分析情况、讲解问题、预测事态升级的后果……经过他的调解化解了不少群众纠纷。2004年,靠着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他赢得邻居们的尊重和信赖,被社区聘为人民调解员。
但他始终不忘成为专业律师的梦想。此后,他埋首于书籍之中,仔细研究每一个案例和条文,借助网络等辅助工具,努力去聆听和理解那些复杂的法律术语。经过漫长的努力和坚持,马克亮终于在2015年成功通过了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获得了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拿到证书的那一刻,马克亮非常激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马克亮说:“ 希望能利用我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那些遇到纠纷和困难的人,尤其是残疾人群体,让他们能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
获得了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后,马克亮主动为残疾朋友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援助,从业至今已经免费帮助十多名残疾朋友解决了法律问题。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到社区公益普法活动中,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帮助居民解答疑惑。
“马克亮调解室在调解邻里矛盾、化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后期,社区将继续发挥马克亮调解室的优势,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携手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集镇社区主任马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