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采油一厂,顺着一条沙漠公路向南,就能看到密集的胡杨林和丛丛红柳中,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小站,银灰色的储油罐和黄色的管道格外醒目,这就是金胡杨计转站。
金胡杨班有12名员工, 80%以上都是工龄超过30年的老师傅,管理着站内20余口油水井的计量、巡检工作,还要负责30余台大小设备的维护保养,日处理原油2000余吨,曾被集团公司评为“五星级站”。自1999年8月建站以来,这里的员工始终秉承“立得稳,扎得深,耐得住寒暑,守得住寂寞”的金胡杨精神,坚守在大漠深处,为油气生产默默奉献着。
今年57岁的张守联,是第一个报名来到金胡杨班值守的员工。曾经干过钻工的他,不喜欢呆在办公室,更愿意去站里倒小班。
“在现场听着泵声,闻着油味,倒着流程,感觉更痛快。”他说。
20多年来,他与这里的一草一木结下了深厚感情,大到每台外输泵的脾性,小到每条流程的声响,他都了如指掌。
有一次,他正在计量间取样,一口注气井因抽喷造成站内系统压力突然升高,面对异常情况,他沉着应对,立即关闭计量阀门,随后控制卸压,并配合巡检人员进行紧急处置。平时工作的每个环节,他总是小心翼翼,数十年来,从没出现过一次差错。
穆青海年近60岁,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员工,工作40年来,干过勘探,当过采油工,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是尽职尽责,在金胡杨班坚持倒班已经8年有余。
每隔两小时要巡检一次,每天要录取的资料数据超过300余项,这就是穆青海的工作日常。在脱硫装置区域巡检,他还要背负重达十二公斤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班长陈寿义担心他受累,每次要求替他巡检,他总是摆手拒绝:“你别嫌我老,我能行。”
一茬茬的老员工退休了,一批批的年轻员工跟上“替补”。
吴建民曾是“金胡杨班”里的一名老兵,去年刚刚退休。他的女儿吴秋红,目前是厂人力资源室的业务骨干。提起父亲,深有感触。“父亲身上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的动力”。
张亮曾是金胡杨班里最年轻的员工,曾担任过三年班长。“老石油身上那种乐于吃苦、踏实认真的工作干劲,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他是一名生产调度,担负着采油管理一区“水电路汛”管理的重任。3月份,在于奇区块多口新井投产期间,他经常吃住在现场,组织协调生产流程建设。
“我要把胡杨精神传承下去,落实到岗位上。”张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