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疆巩留: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 吕佳齐 张守芳    来源: 巩留县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4-06-13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两年,巩留县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管理与利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铸魂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切实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大家构建了一个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IMG_256

  端午节,在巩留县提克阿热克镇阔那桑村红色教育基地。“浓情端午 爱在邻里”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七八位妇女围成一桌,一边聊天,一边包着粽子。洁白的糯米、晶莹的蜜枣、香甜的葡萄干,加上长寿与吉祥的美好祝福,一起裹上厚厚的粽叶,便扎成了最浓厚的民族团结情谊,再加上6枚散发着粽叶清香的鸡蛋……它们将作为端午节礼物赠送给村里的24位80岁以上的老人。

  “我是第三组的会计,当时就用得这个算盘。那时候没有计算机,算账就靠手拨算盘,算出整个小队的收入与支出…”应邀参加活动的周福伟老人说起过去,心情激动澎湃。今年86岁的周福伟老人1965年从江苏泗阳来到巩留垦田戍边,生活至今。作为村里的老会计,他在村知青馆又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IMG_256

  提克阿热克镇阔那桑村红色教育基地今年年初挂牌。2023年,阔那桑村积极申请援疆项目资金支持,挖掘本村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了峥嵘岁月馆、知青记忆馆和长征之路等功能区域,分别展示革命历史、知青岁月以及新时代幸福生活,串联起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基地、亲子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为一体的体验需求。这里摆放着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算盘、老照片、收音机、杆秤,还有木犁、木锨等生产工具,更有平常家用的暖壶、油灯、茶缸……每一样老物件都承载着阔那桑村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IMG_256

  老人周福伟:“让后代知道老一辈人到这里支边吃了多少苦,受到教育,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还要让我们后代知道老一辈的创业艰难,现在条件好了,但还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把这种支边精神,发扬继承下去。”

IMG_256

  提克阿热克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范斐斐:“我们馆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知青记忆馆里的老物件,都是当地老人踊跃捐赠的。包括我们村上的第一杆秤,包括以前大队部使用过的算盘,还有村民使用过的农用工具,一件件物品,都记载着那个时代和先辈们来到团结村之后团结奋斗的一段历程。”

IMG_256

  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如今,提克阿热克镇阔那桑村红色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大家留住了乡愁,加快了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让群众有了参与红色旅游的“打卡点”,明白了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既增进了文化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也为红色事业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根基。

  提克阿热克镇青年干部冯杰:“这里展现的都是大家过去的物件,讲得都是发生在村民身上的故事,大家都喜欢看,也喜欢听。既回顾了前辈们的苦难与光辉历史,也见证了这里的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我也会坚持传播红色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提克阿热克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范斐斐:“我们红色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已经累计组织了主题党日、红领巾小课堂、周末融情营以及我们清明祭英烈,还有老少同声颂党恩等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78场次,累计参与人数有1500余人,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感悟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提克阿热克镇阔那桑村红色教育基地只是巩留县依托红色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巩留县还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博物馆、规划馆等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正在缓缓讲述并续写着属于巩留、属于伊犁、属于新疆的红色故事。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62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