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银发,笑意盈盈,精神矍铄,是大多数人对张泉年的第一印象。马上70岁的他,曾经是很多博州人津津乐道的“微博支书”,抖音、快手、视频号,如今,他依然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是一名热爱记录、热爱分享身边事儿的“网络达人”。
我20岁的时候,从甘肃武威来到新疆博乐,50年间,从塔翁哈木尔村砖瓦厂的一名职工,到村会计、村党支部书记,再到退休,一直没有离开过村子,见证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博乐市乃至博州的可喜变化。”6月5日,手拿一张张老照片,回忆起往昔,张泉年向我们打开了话匣子。
“新疆好,到新疆,有地种,有粮收。”上世纪70年代初,跟随朋友来新疆谋生的张泉年,来到博乐市小营盘镇塔翁哈木尔村。长得机灵、认字、又写了一手好字的张泉年一眼被当时的村支书相中,“留在我们村吧,砖瓦厂需要一名看机器、记工分的人。”
就这样,张泉年在塔翁哈木尔村一呆就是50年。
“20世纪70年代,包括塔翁哈木尔村在内这块区域,叫良种场,肥沃的黑土地,让这里成为博乐市有名的玉米制种地。当一般的大田玉米卖1块钱一公斤时,我们村的制种玉米,6块钱一公斤。”张泉年回忆道。
在小营盘镇高标准农田,张泉年指着地头上的农业四情监测系统说:“以前,我们农民种地,家家户户马车、牛车拉着去,到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再到后来,大型农机用上了,智能监测系统用上了。农民在自己手机上就能看到自家的农作物,缺不缺水,少不少肥,有没有虫害。以前大水漫灌,穿着胶鞋在地里干活,也都成为历史了。现在,手机上动动手指,滴灌系统自动给农作物上水。”
“以前一个人种10亩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我们村的2600亩地,2个‘80后’的年轻人轻轻松松种。我们的地包给他们,坐家里不动,每亩地就有1300元的收入,还能给他们干点地里的活儿,干一天就有180元的收入。”张泉年说,“如今我们这些农民,特别悠闲。
在小营盘镇博河生态公园,张泉年拿出一张老照片回忆说:“这是1994年,我在这个公园前的一张照片。那时候想都不敢想,这个地方会成为博乐市有名的旅游胜地,成为我们镇人气最旺的地方。”
“如今,我们农民每天的日子,就是在自家院子里种个菜,跟邻居走动走动,唠个嗑,再来这个像江南水乡一样的公园,溜达溜达。”张泉年说。
老书记,快来坐船。”在博河生态公园内经营游船生意的余江尤,隔老远就喊张泉年。
“人多的时候,每天有1000多人排队坐船,能挣一万多元。”余江尤说,“如今村上在生态公园卖烤肉的、卖自己编织的手工艺品的、开着小三轮卖饮料的村民,有很多。”
我叫张泉年,是新疆博乐市的一名农民,我喜欢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欢迎大家来我们小营盘镇打卡。”在船上,张泉年拿起手机和自拍杆,按下播放键,开始了一天的记录。
我见证了这里的变化,想把这些变化分享给全国各地的网友,让他们看看,在新疆,有一群最不像农民的农民,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如今,张泉年每天还是骑着自行车,记录着,分享着,热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