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走出课程、亲近自然、体验非遗等寓学于游的研学游备受青睐。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木垒县英格堡乡乘借文旅“热量”,依托每个传统村落的特点,文化底蕴,民风民俗等,不断在丰富旅游业态上动脑筋下功夫,充分利用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深度开发“研学+旅游”新业态,通过与校企、旅行社地深度合作,将一大批特色文化景点、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深度开发,打造“研学游”资源富集区。目前共规划了7大类(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艺术教育、农耕体验、科技教育、自然生态、体育类)研学主题。
随着旅游旺季到来,英格堡乡乡村研学游迎来了数千名学生和游客的乡村研学团,让他们在研学中体验非遗的魅力,见证乡村建设的日新月异。
非遗文化初体验 染出图案真有趣。植物扎染,是一种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经过志愿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之后,学生们了解了植物扎染的起源和发展,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开始用花果的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学习染织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学生们终于染出了一个个的有趣图案,学生们高兴地说:“这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通过此次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体验古法植物扎染技艺,收获了成功的体验,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小小剪刀有魔力 剪出一片好创意。学生们一走进瑞景小院(木垒河剪纸馆),映入眼帘的就是老师们一系列优秀的非遗作品,渐变的五彩窗花,精致的填色剪纸,撩拨着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内心。随着学生们的落座,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传承人吴正彪老师开始了非遗剪纸课堂,声情并茂地依次介绍剪纸的种类、寓意、纹样等内容,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剪纸文化。看到老师现场剪出的“团花”,学生们纷纷惊叹着“太漂亮啦!”一个个摩拳擦掌,真想快点动手制作呢。经过学生们的构思,共同探讨,相互合作,剪出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通过学习剪纸技艺,学生们对手工剪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创造的欲望,感受了剪纸的魅力。
酸醋细品有甜意 传统工艺真神奇。走进四小作坊(酿醋作坊),那是酸中带甜的感觉。学生们在志愿者(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晒醋酿造的工艺场地。从讲解员老师的介绍中,学生们知道了晒醋是以大米、高粱、小麦、黄豆等粮食为原料,采用传统发酵工艺,包含蒸、酵、熏、淋、晒五大流程,再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酿造出色泽柔和,酸香扑鼻,酸甜可口的晒醋。通过参观,学生们知道了超市里购买的一瓶醋,竟然要经过这么复杂的工艺,也正是一代代酿醋人的不懈努力,才传承了中国千年的醋文化。
石头彩绘有创意 画出最美艺术品。石头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石材本身所具有的形状、质地、纹理的特点,在保留石头自然之美的前提下,先进行观察判断和构思,再由手绘进行一系列的创作,构图、勾勒填色、详细描绘,深入刻画的过程。在研学老师的耐心带领下,学生们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胆创新,自由想象,小石头有了灵魂,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学生们巧妙使用石头,在画石头画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幅幅好看的“造型艺术作品”也趣味地展现了,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同时,学生们参观刘亮程文学馆、木垒书院、国学讲堂、原点美术馆等一系列文化研学基地,领略了中国百年文学史的发展和乡村文学,并感受了文学大师(刘亮程)的创作环境。在观看刘老师文学成就、文学研究、“乡村哲学”、馆藏书籍、馆藏文物等实物的同时聆听着老师的讲解,这种方式“活化”了课本中的文学知识,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从文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木垒县英格堡乡党委书记吕艳花表示:“我们从古村保护到非遗文化,从传统村落历史到乡村研学,从感受本土文化到体验农耕文化,将淳朴的乡风、美丽的巷道、灵动的乡村情怀、村民家的百年馕坑馍馍,纯手工植物扎染、特色农产品加工(石磨鹰嘴豆)、非遗项目(剪纸)等系列传统手艺融入乡村研学课程中,抓住文旅新业态的时机,依托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文旅为媒,打造了特色鲜明的研学旅行教育课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携手更多学校和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学习与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域研学、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