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非遗文化是什么样子?是昏黄的灯光下,独坐着半百的匠人,是茫茫戈壁上,肆意驰骋着的叼羊手们,是赛场上,挥洒汗水的摔跤手,还是绵延沙漠中那翩翩起舞的麦西热甫舞者们?任何一种,都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期盼美好生活的暖意。也许你会觉得非遗很远,但其实,它早已融入在你我平凡而又美好的生活里。让我们珍惜非遗之美,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让我们的生活因非遗而更加丰富多彩。
近年来,岳普湖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5·19中国旅游日,来岳普湖,体验不一样的非遗之旅吧!
在岳普湖,你可以在且力西中,感受力量的角逐,可以在古勒巴格麦西热甫中,感受欢乐的悦动,可以在萨巴依演奏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岳普湖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目前,岳普湖县共有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且力西(摔跤),4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轮秋千(萨哈尔地)、古勒巴格麦西热甫、萨巴依演奏技艺、铜器制作技艺,3个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雕手工艺、木华里麦西热甫、“喀瓦甫”烤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且力西(摔跤)
“且力西”在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含义是“博斗、较量”,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的岳普湖县,县里许多乡村都有沙漠或沙丘,因而,且力西大都在沙地上举行,也可以说是群众性沙漠上的摔跤活动。遇到重大的、传统的古尔邦节、肉孜节时,县里都要举行且力西活动,当地的群众也非常喜欢看摔跤比赛,观众往往有数千人到上万人。
且力西,是一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种摔跤方法,他们没有固定的摔跤服,都是赤脚比赛,比赛时,双方都要系上宽松的腰带,双方先抓好对方腰带才开始比赛。比赛时,没有年龄和体重等级之分,自愿选择对手,不管谁上来,能把对方摔倒,就算为胜,这种竞赛的方式有点像摆擂台的性质。在摔跤中可以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着地)为胜。
且力西(摔跤)于2009年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扩展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米曼·艾米拉于2018年5月列入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萨哈尔地(转轮秋千)
萨哈尔地汉语意为“转轮秋千”,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秋千,人们在春夏、农闲时、传统重大节日、丰收时节均自发地组织此项传统游艺活动。它主要靠高杆上的车轮的循环旋转,利用惯性将绳索上的人“荡” 起来,产生惊险和刺激的效果。木杆高一般在15-20米,人荡起来,最高离地面约有10米。
萨哈尔地(转轮秋千)于2009年9月入选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勒巴格麦西热甫
“古勒巴格”在维吾尔语中是“花园”的意思,几百年来,在岳普湖县群众中以口头、心授等形式代代传播,现主要保留在岳普湖巴依阿瓦提乡古勒巴格村等几个村庄里。
古勒巴格麦西热甫是一种传统歌舞娱乐,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舞者手持绢花,边歌边舞,围者席地而坐,以掌击节,助以歌唱;同时有唢呐、手鼓等器乐奏鸣,造成热烈气氛。这种歌舞也常被婚礼、节庆利用,出现在街头巷尾,庭前院中,深受群众的欢迎。古勒巴格麦西热甫除了有音乐和舞蹈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幽默滑稽小品表演,这些小品的表演,通过音乐的伴奏和舞蹈的表演及歌声的演唱,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小品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勒巴格麦西热甫于2012年6月入选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哪里有跳动的脉搏,哪里就有麦西热甫,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时常现身于岳普湖各种分享快乐的聚会场合,是岳普湖人民热情好客、积极乐观的真实写照。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萨巴依演奏艺术
萨巴依在《木卡姆》以及《麦西热甫》中,以其独特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萨巴依除了在音乐舞蹈中伴奏外,民间的“麦特达”(民间说书人)和“阿西克”(闯江湖的艺人)也是都用萨巴依作为演唱、说书、表演、舞蹈的唯一乐器伴奏。
萨巴依演奏要求动作干净利落,节奏准确。但也有双手都持萨巴依,左右手握萨巴依下部,用手腕与手臂的抛力,有节奏地摇动把柄,使铁环碰击木棍或是羊角,发出金属“撒撒”声。表演者时而双手高高举起,时而超前朝后,时而蹲下将萨巴依的把柄击在地上,时而两个萨巴依相互闯击,花样五花八门,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十分精彩。
萨巴依可以进行单独演奏,同时也可以与热瓦甫、手鼓等其他乐器配合,演奏、演唱姆卡姆和麦西热甫中的舞曲、歌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萨巴依演奏艺术于2012年6月入选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器制作技艺
铜器制作技艺其历史悠久,据专家分析,元朝的势力扩展到欧洲,也将铜器的工艺传到了亚洲的巴基斯坦、波斯等地,后又传入新疆。铜器的制作包括红铜器与青铜器两类。铜器做工精细,雕有花纹和图案,成为一件工艺品。同时,民间铜器制作传承人还将铜器放大,做成两米高度的巨型铜壶、茶壶,上面镂刻有各种图案和花卉,摆设在庭院里、门面前。
长期以来,经过不断辛勤劳动和创造,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工艺,铜器制作技艺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造型上、工艺上、图案的使用上,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铜器制作技艺于2012年6月入选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器雕刻技艺
岳普湖县木器雕刻技艺在100多年前就流传了,作品多以当地的沙枣木、红柳根、柳木、桑木、榆木、野生胡杨木等为原材料(放置阴凉处晾干,再用树油等包制7天后,取出用电锯锯成板或条,再用铁丝捆绑后放置阴凉处备用),作品以微型的各种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生活工具、各类动物为主,其作品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人们和旅游者的青睐。木器雕刻技艺于2008年1月入选地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华里麦西热甫
“木华里”就是以村的名字来命名的。几百年来,在当地群众中以口头,心授等形式代代传播,现主要保留在岳普湖铁热木镇木华里村庄里。
木华里麦西热甫除了有音乐和舞蹈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幽默滑稽的小品表演,这些小品的表演,通过音乐的伴奏和舞蹈的表演及歌声的演唱,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小品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木华里麦西热甫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里,在村落的田间地头表演,有较大的文化空间和众多观众。
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喀瓦甫”(烤肉)烤制技艺
“喀瓦甫”(烤肉)以鲜嫩可口、不腻不膻而驰名全国。维喀瓦甫种类繁多,主要有“图努尔喀瓦甫(烤全羊)”“木扎依喀瓦甫(烤全牛)”“孜克喀瓦甫(烤羊肉串)”等20余种,还有“卡瓦喀瓦甫(烤南瓜)”等,每一种喀瓦甫(烤肉)的风味各不相同,味道鲜美,受到群众的青睐。
岳普湖县达瓦昆喀瓦甫历史悠久,在制作技艺上讲究原料的质量、讲究原料的使用,讲究烤制的方法,有一套完整独特的技艺,在节庆、婚事以及待客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喀瓦甫”烤制技艺于2013年10月入选地区级第二批(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近年来,岳普湖县将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让游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到传承和发展,延长岳普湖旅游的产业链,让物质文化和旅游业大放光彩,把岳普湖打造成为游客的必选地、向往地。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来,提高了岳普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旅游文化品位,促进岳普湖县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