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收入靠后的村庄,到“一年一个样,越变越漂亮”的新家园;从“守着三亩薄田”的困境,到“发展旅游”的新出路……是什么力量让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从不堪回首的“曾经”,蜕变成村民连连点赞的“如今”?群众的评价是最好答案:“我们有一个了不起的村党支部!”
资料图
四月的山坡中心村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旅游大巴往来穿梭,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旅游的热潮就像春天萌发的生机,势不可挡。
“去年咱们村接待了65万名游客,今年估计游客更多。我们早早就组织了各类技能培训,研发了新的菜品,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看着一拨拨游客,村党支部书记付海涛高兴地说。
作为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的“领路人”,8年前,付海涛还是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阜康发电厂动力车间的班长,一个月5000多元工资,妥妥的蓝领。
响应环境保护的号召,2016年众和股份有限公司阜康发电厂面临关停,此时付海涛已在这里工作了15年。作为技术骨干,公司领导要调他到甘泉堡工业园众和电厂工作,并承诺涨工资。
但付海涛辜负了领导的厚望,他选择了回村。这一决定让很多人想不通,父母为此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搭理他。“35岁了还没有成家,回农村更不好找媳妇儿,愁死人了。”付海涛的母亲俞凤琴一提起儿子就摇头。
资料图
“就想着回来给村里办点事,毕竟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付海涛有着自己的打算。
2016年9月18日,35岁的付海涛当选山坡中心村村委会主任。从此,这个年轻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脚下的这片热土紧密相连。付海涛还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我爸当过村上的干部,他那个时候没有实现的愿望,我帮他实现。”
山坡中心村的南面、西面都是山,村里的耕地石头多、坡度大,村庄因此得名。
全村人均三亩四分地,家家种麦子、玉米、油葵这老三样,种地靠贷款,一年到头老百姓基本上落不上啥钱。
在村里开农家乐的安波回忆说:“上完高中我就出去打工了,当时给我爸妈说,我再也不回这个村了。”那时候,像安波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资料图
付海涛的父亲付建国当过3年村委会主任,深知穷家难当。“那个年代,村集体的账上,是负数。当村干部的,都想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可又找不到啥好门路。”
为保护天山天池生态,2005年,阜康市启动三工河谷综合整治工程,给位于河谷口的山坡中心村带来了发展机遇。破旧的土坯房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小二楼和高标准农家院。短短两年,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
这时,天山天池门票处下迁到距山坡中心村约一公里的台地上。为了给景区建设预留空间,征用山坡中心村耕地1600多亩,村里只剩下了680亩地,人均只有9分地。村民自嘲道:“除了种金子,种啥都养活不住人。就靠9分地,怎么奔小康?”
西临天山天池旅游公路,南依新建的门票处,每年100多万游客从此进出。背靠这棵大树,山坡中心村如何破局?
欲兴村,先兴民。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党支部思进求变的决心,最终制定出旅游发展规划。
此时,阜康市出台乡村旅游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村“两委”研究决定,为经营度假村的村民每户补助5000元作为奖励。
越是难走的路,党员越要走在群众前面。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褚彦斌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给群众领头打样。
回忆起这次的“出风头”,褚彦斌说:“谁都怕赔钱,可总得有人带头。我以前在天池上开过餐厅,老百姓说你当干部的都不敢干,我们就更不敢干了。”
2010年,褚彦斌的圣水鱼庄一炮走红,第二年还领到了阜康市旅游局颁发的5000元星级农家乐奖补资金。“头一年挣了4万多元,我给别人说挣了七八万,老婆骂我吹牛。我说,这牛得吹,不然没人跟着干。”褚彦斌乐呵呵地说。
资料图
第二年,村里开起了4家农家乐,随后,农家乐越开越多。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推行“党总支+合作社+旅游”模式,出台了农家乐动态管理制度、十星级农家乐奖励办法,设立了旅游技能培训服务中心,让旅游经营户走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道路。
此时的山坡中心村,漂亮的房子外面,各种乱堆乱放的杂物、垃圾,随意搭建的毡房、遮凉棚,让人看不过眼。
村“两委”的“第一把火”从整治村容村貌烧起,村干部、党员带头,先弄干净自家房前屋后,再帮着村民拆除违建,清运垃圾。就在付海涛骑着一辆小三轮帮村民魏玉兰倒垃圾时,被一辆轿车撞翻在地。
“三轮车翻掉了,胳膊上腿上皮都疵掉了,血呼巴拉的,付海涛还在说没事没事,让大家抓紧时间干活。”回想当时的场景,村民史万智仍有些后怕。
历时38天,全村100多处违建全部顺利拆除,2017年,山坡中心村成了阜康市响当当的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各种项目、资金开始向这座小山村倾斜,山坡中心村越变越美,成了昌吉州数一数二的美丽乡村。
“这一年,山坡中心村落地了11个项目,总投资3600多万元。所有房子外立面都重新改造,房顶全部重修,还建了停车场、游园、旅游厕所。”说起成绩,付海涛一脸自豪。
此后,阜康市不断加大对山坡中心村的扶持力度,从基础设施提升到文化氛围打造,从旅游接待培训到饭菜烹饪指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处用力。
资料图
在天南地北的游客面前,山坡中心村变得越来越有范儿,村民变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回到村里,一解乡愁的同时圆了自己的创业梦。群众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从内心深处持续激发勤劳致富的动力。
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安波开过商店、美容院,都没挣到多少钱。看到村里农家乐挣钱,悄悄回来开农家乐,并取名为“欢喜农家乐”,从此一家人欢欢喜喜在一起创业挣钱。
在乌鲁木齐开了十多年餐厅的魏冬回村投资100多万元开农家乐,生意一直很稳定,他坦言“比在外面挣得多,心里还踏实”。
2020年,山坡中心村捧回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金字招牌。这时,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40多家。人声鼎沸的背后是服务的同质化,为了避免过度内卷,村党支部把目光投向了民宿。
一张床位补贴500元,一个卫生间补贴3000元。尽管阜康市鼓励民宿业发展的政策很优惠,村民仍心存疑虑,没有人敢吃“第一口螃蟹”。“游客一般都是回乌鲁木齐市或者在阜康市住,谁会跑到村里住。”村民李万春的想法代表了不少人的疑虑。
这次,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齐维德站了出来。他家投资20多万元的“老齐民宿”一开张,当年就收回了一半投资。到2023年底,山坡中心村已有民宿14家,床位近300张。
良西小院民宿老板邵冰倩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在网上推介自家的民宿,效果让她很满意。“全部是网上订房,旅游旺季的时候我家房子得提前三四天预定,刷刷手机就把钱挣上了。”
旅游业开启了山坡中心村的好日子,如何让村民持续健康端牢“旅游饭碗”,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旅游、养殖等6家合作社,修订了村规民约,全村55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他们亮明身份,扑下身子为群众服务,党支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如今的山坡中心村,党员已由2017年的42名发展到55名。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当年说“再也不回山坡中心村”的安波,如今已是村里的预备党员,和她合伙开农家乐的弟弟、弟媳也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现在已经加入党组织的安波说:“回村这些年,我看到了村里的党员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看到了党支部为老百姓想方设法谋发展,是身边的共产党员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山坡中心村建设的更富裕更漂亮。”
在山坡中心村蝶变的脚步中,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这面旗帜就是鲜红的党旗。党旗招展处,山坡中心村把田园牧歌唱成了致富乐章,在天地间徐徐铺开一幅绘满幸福甜蜜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