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
2022年初,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选派新疆交投集团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雷国斌到岳普湖县岳普湖乡喀依古勒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驻村以来,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紧扣乡村振兴使命任务,扑下身子,走进群众,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喀依古勒村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现在,我们致富的信心足了,生活的环境也美了……这得感谢雷书记和工作队。”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强班子强在根子上
喀依古勒村全村人口483户1974人,村民小组7个,村“两委”班子成员9名。驻村伊始,雷国斌发现该村基层干部30岁以下5人、占55.6%,年轻干部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接受新事物快,但由于他们基层经验不足,所以存在工作思路不够开阔、群众工作开展难等短板。
“抓好基层党建,关键在人,关键在班子。喀依古勒村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能战斗的班子、冲在前的带头人。”雷国斌到村之后便开始指导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落实、抓干部队伍建设。
工作队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方式结对帮带9名村干部,采取业务培训、现场带学、实践悟学等形式,围绕党建工作、村集体经济、矛盾纠纷化解等重点工作开展“精准滴灌”式教学,两年来,组织围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交流研讨40余次;依托派出后盾单位优势,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培训11人次。开展实战帮带,将课堂搬到工作现场,设周一至周四为“村干部主导日”,由村党支部书记统筹安排,村干部深入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每周五召开座谈例会,总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通过月谈话、季分析等方式了解掌握帮带情况,评估帮带成效,对帮带效果明显的2名工作队员予以表扬激励,对帮带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进行调整。
拓富路拓在点子上
种植红枣、棉花是喀依古勒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如何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是雷国斌经常思考的问题。
秉持着就业优先的原则,在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摸底全村劳动力的基础上,雷国斌邀请专业讲师进行现场教学。开展建筑、餐饮、美容美发等实用技能培训15场次、受益群众700余人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业致富带头人5人,实现稳定就业400余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104场次,参加人数4400人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310省道穿越的喀依古勒村有着发展“马路经济”的先天优势,为进一步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2019年在17家商铺的基础上,雷国斌利用工作队投资项目资金40万元,将村委会北侧马路边废弃菜窖所遗留的1000㎡大土坑进行回填、平整、硬化。如今,巴扎商铺扩建到24家,年营业额达200万元,帮助59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800元。
“雷书记,我家的牛产牛犊了。”村民图尔荪·阿卜力米提来到村委会向雷国斌报喜。
为改变原始、落后的养牛方式,工作队、村“两委”邀请畜牧专家到养牛户进行现场养殖技术指导,普及奶牛常见疾病预防等内容,引导科学养殖、科学管理,促进本村奶牛养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喀依古勒村养牛户310家、奶牛500头。
暖心事暖在心坎里
“修建这个涵洞真的太好了,以后给田地浇水的时候不用召集大家一起修水渠了;我们出门也方便多了,不用担心三轮车路过时会陷进水渠里出不来了。”村民阿卜杜艾海提·卡吾力激动地说。
在入户走访时,雷国斌了解到随着喀依古勒村农业生产发展,水渠堵塞比较严重,每年春夏季节灌溉用水较为紧张,群众出行也极为不便。经工作队、村“两委”研究后,决定用工作队投资项目资金5万元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措施修建涵洞,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干支渠的清淤工作,目前修建灌溉涵洞14道,清淤干支渠、田间小毛渠10条1100米,完成农田灌溉2100亩次,受益农民群众203户。
“原来我家门口是土路,出行非常不便,现在路修上了,以后生产生活都方便了,雷书记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站在自家门前新硬化的路上,村民麦麦提·喀斯木高兴地说道。
喀依古勒村在2020年已将所有主要干道铺设成水泥路面,但现在部分村民新修建的安居房远离主干道。经过商议,雷国斌与工作队、村“两委”决定将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修路。目前,17户村民门前的土路已全部硬化,并为2组、5组、7组修建4条田间砂砾道路,解决了150多户村民出行难题,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