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若羌:路通了 城变了 百姓心里更美了

作者:    来源: 若羌县融媒体中心    日期: 2024-05-07

  驱车从218国道进入若羌县城,首先看到的是双眸如梦如幻的“楼兰美女”雕塑。

  “楼兰美女”雕塑前站着西装革履的退休干部艾尔肯·巴海。今年62岁的艾尔肯是土生土长的若羌人,他见证了这座城市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若羌县城

  218国道进入县城后叫胜利路。艾尔肯记事的时候,胜利路还是一条窄窄的马路,“路上大坑连着小坑,汽车开过后激起来的土,让人眼睛都睁不开!”

  站在笔直宽阔的胜利路上,看着眼前花团锦簇、游人如织的楼兰历史文化公园,艾尔肯感慨万千:“做梦也想不到,曾经的戈壁滩会变成一座公园啊!”

王建刚 摄

王建刚 摄

  这座2014年开工建设,2017年底竣工的公园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建有“丝路上的楼兰”地图、“楼兰文化”柱、“世界的楼兰”浮雕墙、楼兰故城复原佛塔等景观。高21米的“楼兰美女”雕塑是整个公园的灵魂,也是游人纷纷前来打卡的城市地标。

  “除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视野格局和市民心理的变化也非常大!”艾尔肯边说边来到他红色的轿车旁,拉开车门,指着红色的内饰说:“红色代表了我的心情,也象征着若羌人现在的日子!”

最早的若羌县第二小学

现在的若羌县第二小学

  现在,艾尔肯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若羌人。”而在多年以前,他缺少这样的自豪感,甚至一度有些自卑,“那时县城特别小,日子过得穷,总感觉自己和这个城市都土里土气的!”

  “三条马路九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这是当年人们用来形容若羌县城的顺口溜,形象地形容了当时这座县城偏僻落后的状况。

  虽然若羌县行政区划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但在1974年,城镇用地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

  “那时站在房顶上,不用喇叭大喊一声,全城都可以听得到。”艾尔肯笑着说。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县城的道路屈指可数且大多破烂不堪,“有胜利路、文化路、建设路和团结路,还有团结二路以及一个团结巷。很窄很短,人和车混杂在一起,感觉乱糟糟的!”

  这座城市道路最大的改变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6年至1997年,若羌县大规模对县城道路进行改扩建,在胜利路、文化路、建设路和团结路4条主街道上设置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沿路建起了绿化带。1998年,又对县城6.5公里的城市次干道进行了改扩建,城市道路焕然一新。

  “你看,现在路两边都是高楼。在上世纪70年代,除了县档案馆是砖混结构,还有阿尔金倶乐部是砖木混合结构外,其他的都是土坯房……”艾尔肯边开车边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路两边的建筑,感慨着这座城市沧海桑田的变化。

  若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韩冲用一组数据佐证了艾尔肯的感慨:1974年时,若羌城市街道的总长度只有1170米,当时城镇房屋总建筑面积仅为5.4万平方米。到1985年,县城新建楼房10栋,县城总建筑面积达23.7万平方米。如今,城市街道扩展到35.2公里,县城总建筑面积达141.36万平方米。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脉,每一条路都印上了城市发展的清晰足迹。随着一条条道路的延伸扩展,沿路破旧凌乱的土坯房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曾经蜿蜒曲折的小巷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平坦大道,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而今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广场,道路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以前若羌人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特别少,而现在可选择的特别多,可以自己开车,也可以坐汽车、火车、飞机,既方便又快捷。”站在若羌河畔的金山路上,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听着远处传来的火车鸣笛,艾尔肯说:“路越走越宽,若羌的变化越来越大!”

  218国道、315国道在若羌县城交会。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和田至若羌铁路在若羌连通。两条铁路、两条国道贯通全疆,东出青海,若羌成为一个连接疆内外的交通枢纽。

  若羌县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目前,由1个机场、2条国道、3条铁路、4条高速、5条资源路构成的“12345”物流枢纽融合发展图正在逐渐形成,对外交通网络全面升级。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打开了城市空间格局,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交通环境。从全域的大视野去丈量,快速路网建设而被重新定义的时空距离,让若羌的发展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给若羌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讯员:陈彦强 孟祥鹏)

[信息发布]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3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