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鲁克山脚下的塔斯堤河畔,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坐落在此,陵园前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守望”二字,凝结了几代军垦人的深厚情怀。
4月9日,孙龙珍烈士的大女儿于敏秀在照顾年近90岁的父亲于志林。于敏秀说:“父亲年龄大了,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但只要是关于母亲的事儿,他却能听得真真的。”
孙龙珍牺牲时,于敏秀只有4岁,年幼记忆本就模糊不清,但1969年6月10日这天,却深深刻进了她的心里。当天,一六一团牧一队牧工张成山在塔斯堤河与乌斯格河交汇处的三角地放牧羊群,遭到前苏军无理绑架和武力威胁。为解救被绑架的战友和国家的羊群,身怀六甲的孙龙珍操起了铁锹和战友们不顾一切冲向敌人,最终倒在血泊中,献出了年仅29岁年轻的生命。
事情传到连队,于志林带着年幼的于敏秀,连夜冒雨赶回连部,看到妻子的遗体,他顿时晕了过去,而年幼的于敏秀缓缓走向母亲。“我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牺牲了,直到我姑姑抱着我妹妹在那哭,我才意识到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敏秀说,从此每到清明,父亲都会带着我们姐妹去给母亲上坟,向母亲说说心里话,讲讲家常事,默默守护着。
1959年,孙龙珍支边来到巴尔鲁克山塔斯堤河畔,一望无际的高山荒原,无粮无房,条件相当艰苦。孙龙珍就和战友们挖地窝子、开荒造田,圈养牲畜、自力更生,艰苦的环境锤炼了他们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品性。
孙龙珍当年的战友吴志贤老人告诉记者,孙龙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谁家夫妻闹矛盾,她都巧妙调和;谁家有困难,她都不遗余力帮助。她从老家来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边疆贡献自己的一切。她的奉献精神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她工作踏实、吃苦耐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孙龙珍牺牲后,吴志贤带着对她的爱意和敬意,几十年如一日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坚持宣讲孙龙珍屯垦戍边感人故事,以这种方式守护着战友,守望着祖国,弘扬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为纪念孙龙珍的英雄事迹,孙龙珍生前所在的牧一连民兵二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支履行维稳戍边使命、实行军事化管理、成建制的女子民兵班。几十年来,孙龙珍民兵班承担着驻边护边、联防巡逻、应急处突、辖区维稳、红色教育等多项职责,如同白杨树一样扎根在巴尔鲁克山区,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孙龙珍民兵班和所在连队,犹如扎根边疆的白杨树,根深叶茂,不忘初心使命,牢牢守卫着祖国的边防。孙龙珍民兵班民兵姜蕊说:“我们守护在这里,就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将烈士的感人事迹和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将九师白杨市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我们就像一个红色文化符号,我们的存在就是那段历史的存在。”
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是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九师白杨市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刘金翠曾于2019年至2021年在孙龙珍民兵班服役,现在新疆小白杨旅游公司工作。她说:“我每次给游客讲孙龙珍烈士事迹的时候,讲着讲着就会流泪,因为那不仅仅是孙龙珍烈士的故事,也是自己爷爷奶奶的故事。一次又一次,游客感动着我,我也感动着游客。”
多年来,九师白杨市几代军垦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正是这样的坚定“守望”,铸成了一座“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