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衣服就是穆桂英穿的红蟒和凤,龙一般是男的……”1月4日,走进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七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苏兴红”豫剧团成员在后台忙着化妆戴行头整理戏服,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准备。正在为团员整理着装的是一二七团“苏兴红”豫剧团团长邵会良,也是一二七团银发工作室负责人。
邵会良告诉记者,自退休后他就积极加入豫剧团,为了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他和银发工作室成员将豫剧带到了幼儿园,就想从孩子抓起,把我们豫剧文化的名片唱得更响。
豫剧在一二七团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21年,还入选了第一批师市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项目。邵会良在坚持排练豫剧、演出的同时,还和豫剧团的银发老人们一起致力于豫剧文化的传承。他本人也于2023年获得兵团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荣誉称号。
一二七团豫剧团团长、银发工作室负责人邵会良说:“戏曲传承主要是豫剧团演员来做的,红色教育是我们的老党员、老干部在承担,我们就觉得退休后,能做喜欢的事,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非常的有成就感。”
像绍会良这样立志传承非遗的退休职工、老党员、老干部、老艺人还有很多,他们主动承担起非遗传承的担子,在非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凝聚着银发力量。姚莉是一二七团退休职工,2015年加入“苏兴红”豫剧团,现在豫剧团的各个舞台和进学校、进连队的豫剧培训课堂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在舞台上我收获了很多,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感到非常幸福。在空闲时间我们带着小朋友学一学唱豫剧,有时候路上碰到,小孩也会唱上两句,我觉得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成就。”一二七团退休职工、“苏兴红”豫剧团成员姚莉说。
此外,一二七团银发工作室的老同志们还利用“豫剧+”模式,大力开展“豫剧传承”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宣讲等活动19场次,覆盖人数达4400多人次,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一二七团豫剧团团长、银发工作室负责人邵会良说:“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加努力的唱响豫剧文化和把兵团七师豫剧文化名片唱的更响,传承下去。”
走进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迎宾路社区红色记忆工作室,一二六团“戈壁母亲”银发工作室成员、社区“五老”宣讲团骨干李爱玲正在给学生们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听李奶奶讲了过去的故事,看到了军帽、勋章和算盘,我觉得很开心,也收获慢慢。”一二六团小百花幼儿园大班孟家益说。
李爱玲是一二六团退休教师,自退休后就加入了一二六团“戈壁母亲”银发工作室,成为了一名银发志愿者,积极参加知识普及、课后托管、环境整治等活动,努力用乡音讲好红色故事、传递正能量。
一二六团“戈壁母亲”银发工作室成员李爱玲说:“退休后有时间了,而且社区开展的活动也特别有意义,也能发挥我们的特长,比如说我是当老师的,像是孩子课后托管、书法这些我们都能参与,发挥自己的余热。”
一二六团“戈壁母亲”银发工作室创建于2019年11月3日,集红色记忆工作室、巧手工作室、书画室、舞蹈室为一体。自工作室创建以来,工作室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不断探索创新,开办“儿童之家”,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打造红色记忆工作室,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等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一二六团十三连退休职工、“戈壁母亲”银发工作室成员李爱芳说:“以前农业生产忙没有时间干别的事情,现在没事我们就跟着做做志愿活动,大家共同的把社区建设好,自己生活的也好。”
目前,一二六团“戈壁母亲”银发工作室共吸纳成员累计开展辅导作业、学写书法、青年大讲堂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百次,在助力团场各项事业发展中凝聚了银发力量。
一二六团迎宾路社区书记张艳春说:“今后我们社区也将积极引导银发工作室的五老人员开展各种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为咱们团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教育等事业发展建设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引导社会领域关心参与团场发展建设。”
“银发生辉”映初心,奉献余热展风采。随着师市各团场银发工作室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退休后加入工作室,在组织的牵头下继续发光发热,成为辖区乡村振兴的积极助力者、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者、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幸福养老的示范参与者,为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