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主要方式。
高位推动,在“动员”“保障”上抓落实。构建完备服务体系。制定《克拉玛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志愿服务“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由区级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的区、乡街、村社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队伍,动员各部门单位、社会组织等,构建“8+7+71”志愿服务分队,形成以区委书记为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队长,乡街、村社各级党组织书记为大(小)队队长的志愿服务体系,发挥“领头雁”作用。精准开展提效工作。常态化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每半年组织一次“德耀油城”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加强各自志愿服务工作质量,让志愿服务项目博采众长。围绕中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管理、志愿服务项目策划和实施、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等内容,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管理人员、文明实践项目运营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等骨干力量开展培训,有力促进志愿服务能力提升。营造油城志愿氛围。创建“油城@志愿”品牌,呼叫集结石油城市克拉玛依的各位志愿者们,能够网上、网下同步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扩展志愿服务覆盖面,为“油城爱志愿”注入新生动力,让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在全社会营造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志愿服务,了解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自觉成为志愿服务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联动培育,在“品牌”“模式”上求特点。擦亮“德耀油城”品牌。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结合“3•5”学雷锋纪念日、“9•20”公民道德宣传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通过举办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志愿服务工作,形成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以志愿形式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类道德模范选树宣传活动,将各级道德模范纳入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评选范围内,引导各族群众践行志愿者精神,不断滋润、德化、凝聚人心,推动“无形服务”变“有形价值”。注重志愿队伍培养。推荐评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将志愿服务工作情况纳入考量范围,引导更多理想信念坚定,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士从事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区现有志愿服务队伍306支,注册志愿者52868人,长征社区师继红获评自治区级最美志愿者,西月潭社区、南泉社区分获国家级、自治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铁老汉”志愿服务队获评国家级“优秀志愿者组织”“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形成志愿联盟模式。依托社会组织整合志愿服务工作资源,联合志愿者队伍和专业社工队伍,重点吸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持续赋能,孵化绿丝带志愿服务协会、油苗公益协会、海洋义工分会等品牌志愿服务队伍,持续联合开展文明交通行动暨绿丝带“爱心送考”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由“各自为战”变“集中发力”。
特性打造,在“创新”“延伸”上下功夫。开展主题性志愿服务项目。紧紧围绕宣传科学理论这一政治任务,打造一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红色工匠”宣讲志愿服务队和玫瑰花宣讲志愿服务队,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和事例,将“冒着热气”的政策精神送到基层一线,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形式,解读党的创新政策。开展普及性志愿服务项目。着眼群众共性需求,开展文化下基层、普法宣传等常态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医疗健康志愿服务队,联合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卫生健康宣传、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量血压,讲解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相关疾病等医疗保健知识,为全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农民群体、青少年、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聚焦特殊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科学设计符合认知度、回应关注点的志愿服务项目。长征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788”志愿服务队,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针对长征社区居民中孤寡、独居、高龄老人较多的社情,以回应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五社联动”为服务框架,搭建“红色助老”服务平台,通过57岁“小老人”服务88岁“老老人”的志愿服务模式,实现社区老人自助和互助。
克拉玛依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情真意切的言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为文明谱写乐章,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方式方法务实管用。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建联动高效、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并以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破解缺乏人才队伍问题,更好把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整体效应。服务站点可见可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及各类服务大厅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网,让群众随时随处都能享受到贴心的志愿服务。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着眼互帮互助、邻里守望,围绕养老育幼、扶弱帮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的精准有效对接,逐步推动群众不仅成为受益者,更能成为参与者、宣传者和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