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10日电(杲均丰 哈斯叶提·卡斯木 董亚倩)6月的艾比湖生机盎然,虽不是鸟类迁徙季,湖上却仍有不少鸟儿觅食、嬉戏。这片在2015年一度被认为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湖区,已悄然找回生命的活力,再度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艾比湖现状 新华网 杲均丰 摄
湿地复苏 绿意重现
艾比湖,20世纪50年代曾被誉为“绿色迷宫”。它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面积曾达1200平方公里。之后的数十年里,受人类活动影响,湖面最小时仅剩362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大风口阿拉山口的下风向,这片昔日的“绿色迷宫”甚至因其干涸的湖底成为危害新疆北部的最大沙尘源。
护林员布力布力·吐斯甫汉一家三代定居在艾比湖畔。他时常想象幼年时父亲口中美丽的艾比湖——野鸭成群,鸟儿翩飞,水草丰美,牛羊遍地……
上图为艾比湖保护区内牧民未搬迁时的科克巴斯陶区域
下图为科克巴斯陶区域现状
“只记得湖水越来越少,风沙越来越大,后来鸟儿也不在这停了。”布力布力有些伤感。今年42岁的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亲眼看见艾比湖重现昔日的美丽面容。而这也是他坚守在艾比湖,成为一名护林员的原因。
护林员的工作艰苦而枯燥,每天巡护30公里路程,查看森林防火及野生动物生存情况。近年来,牧民将艾比湖畔的草场还给鹅喉羚等野生动物,将湖面与滩涂还给水鸟和卤虫,艾比湖湿地环境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渐趋稳定。完成一天的巡护,布力布力在工作日志上写道:“湿地区域有新梭梭生长,巡护中发现三只鹅喉羚,生存状态目测较好。”这样的发现,对护林员们而言,是莫大的安慰和回报。
巡湖员在瞭望塔上观察管护林区情况 新华网 杲均丰 摄
科学管湖 成效斐然
2007年4月,艾比湖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
“导致艾比湖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其中人工捕捞卤虫、随意放牧是导致湖水面积萎缩的重要原因。”在艾比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了10年的叶尔肯说。
2017年,《自治州贯彻落实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中,涉及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整改任务就有5项。
随着保护区渔业养殖、卤虫捕捞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牧民易地搬迁,河湖长制执行,节水灌溉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的逐步推进,艾比湖的生态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艾比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姚书印介绍,如今保护区内渔业养殖、捕捞、牧民生活等人为活动因素已全部消除,随着科学管湖工作的不断推进,艾比湖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恢复。
近年来艾比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实施了湿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国家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等,建立了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中心管护所等多项基础设施。
不仅如此,保护区还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研究所、新疆大学等多家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高保护区保护、监测、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负自然 未来可期
“经过科学观测,目前的艾比湖已经是鸟儿们的生活乐园。”鸟类研究专家克德尔汗说。
克德尔汗从事鸟类研究已有12年,自从在北京林业大学学习鸟类生态学后,他就一直在艾比湖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至今他还记得在艾比湖发现遗鸥这一全球性濒危物种时的喜悦。
克德尔汗介绍,全球8大鸟类迁徙路线中的2条经过艾比湖。如果没有好的生态条件,鸟儿将不会在此停留,而是选择飞去下一站休息、觅食。而很多鸟儿就在去往下一站的过程中因体力不支而死亡。
图为鸟类迁徙季时的艾比湖 杨良其 摄 新华网 发
“以前由于人为活动等较多干扰因素,导致这里的鸟类种类、数量比较少。随着这几年恢复工程的不断推进,艾比湖的环境有所改善,在这里停歇的鸟类数量、种类都比以前多了很多。经生物多样性监测,艾比湖的鸟类种类已经从保护区建立初期的111种增加到267种,其中珍稀濒危鸟类91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4种,包括遗鸥、白头银尾鸭、波斑鸨等全球性濒危物种。”看着已经完工的1000公顷精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克德尔汗非常开心。
采访尾声,记者一行偶遇3只艾比湖马鹿,该物种在全世界仅存70只。工作人员说,艾比湖马鹿对环境要求极高,行动非常谨慎,这是第一次看见3只同时出现。
夕阳西斜,艾比湖马鹿隐入绿林深处,倦鸟亦纷纷归巢。它们的家,明天依然宁静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