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会议”创立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个行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会议和展览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但他们的办会、办展方式在我们创业的时候还没有经历数字化的大规模洗礼,所以传统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互协作也是如此,会展企业数据积累、数据准确性、用户画像、标签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在创业时,首先考虑从个人、企业和行业三个层面来提升和改变它,最终我们希望数字化技术能够促进产业升级。
成立 31 会议的契机是我和31会议的创始人在办会时的亲身经历,我们需要一个一站式的软件来解决这些办会问题,比如注册、票务、H5网站、消息通知、现场签到、证卡打印、门禁管理、团队订房等问题。这些问题,在 31 会议成立之前,市场上有一些单点的工具来解决,但办会本身就很麻烦,这些单点公司之间的数据不互通,就需要甲方协调很多供应商,导致使用多家工具反而添乱,我们的想法是帮忙而不添乱。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用一站式的数字化平台来解决办会、办展的琐碎问题。因为办会、办展的问题是低频的,解决起来比高频问题更困难。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站式的数字化平台,能够帮助广大的主办方提升管理效率和参会人体验。这是我们创业的初衷,也是直到今天我们认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原因。
第一,从我们公司服务的范围来讲,我们现在服务整个大中华区的客户,这是我们服务能力的体现,我们的客户能够就近到20多个分支机构得到服务,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我们服务了很多不同行业的客户,比如政府客户、协会客户、企业客户、MICE第三方客户和展览客户,因为会议是一个“水平”的行业,所有行业都会办会、办展。比如,“31会议”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协同或直接服务的客户,包括云上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西博会、丝博会、中阿博览会、渔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等。
第三,是31的产品,这么多年来,这么多客户选择“31会议”,核心是“31会议”有两个优势是让客户非常满意的。其一是31的产品有很大的优势,它是一站式的,不需要客户东拼西凑各家的工具。其二是31的基础设施能力、软件功能以及软件工程能力方面,目前在整个行业里也是非常靠前的。
31的产品,经历了大会、大展的磨炼之后,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产品之外,我们还打造了一支在中国非常专业的服务团队。它覆盖了整个大中华区,甚至辐射更远的如东南亚。总结下来,整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服务范围、客户资产、人员资产,是我们目前取得的主要成就。
从大的方面来讲,整个“31会议”目前在数字会展行业里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这是客户对“31会议”的信任。服务案例众多是我们目前在市场上比较大的一个竞争优势。客户能在网站上,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找到我们。
第二点,我认为“31会议”的竞争优势在于产品方面,我们通常把它分成两到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方面是完善的基础功能,不仅覆盖办会的全流程,比如会前、会中、会后,还包括不同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比如办一个国际大会,客户需要建立网站、微站、营销推广,需要注册、收费、签到、证件和门禁等一系列数字化管理需求,这些需求我们都能完整覆盖,让客户不需要再去找其他工具。在这方面,我认为“31会议”的功能覆盖度在行业里是非常领先的。
还有一方面,产品还要看性能和安全性,因为系统里都是客户非常重要的核心数据。特别是一些大会、大展的现场,面临特别高的并发流量,极其考验系统是否扛得住,是否足够安全。在这两方面,我们通过服务很多国家级政府的、协会的、以及各行各业领先的会展项目,都经受了考验。
第三点,是“31会议”的服务方面。因为我们的经验、人员和流程都经过了很多考验,所以整个服务的口碑是比较好的。服务口碑好,它是用顾客回头率来衡量的。客户会回头,比如说这个客户今年是“31会议”服务的,到了明年他还是希望“31会议”来服务,这是对我们服务评价和口碑最好的证明。
最后,“31会议”有一套人才培养体系和流程体系,因为支撑这些在市场上呈现的东西,背后一定是人。
“31会议”有一站式的、全流程的把三方协同起来的数字技术,比如在进门的时候用物联网智能证件和智能门禁技术手段,让会展参与者有一种无接触式的丝滑体验,这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
第二点,应用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有一场展览,有很多人参与,但实际上主办方可能没有足够的客服能够24小时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这时候就可以用AI客服。比如怎么到会展中心、从机场怎么过来、从公交车站怎么过来、市内交通怎么走、这类相对比较容易正确回答的,但问的频次又特别高的问题,用人工去回答是不合适的,这时候可以用AI客服,能够帮助主办方提升效率,同时提升参会人的用户体验。
此外,还用AI技术做了一些细节工作,比如这个展览的注册已经开放很久了,有很多人注册,但实际上等开展之前观众可能忘记了,这时候怎么办?派人一个个去打电话,效率很低。这时候AI呼叫可以联系观众和参会人,提醒对方参会。
“31会议”还用AIGC技术生成文本,当主办方在写一个推广文案的时候,会发现不同人写的文案其实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员工的idea(主意)很好,但没有办法结构化来把它输出成一个非常好的文本,这时候,他们可以用AIGC来帮助生成文本。相对来讲,AIGC可以帮助员工非常容易地提升效率。还有海报,比如我们做一个小活动的时候,通常我们要生成一张封面海报,做一张海报是很麻烦的,这时候用AIGC生成海报,它很快给你生成5-10张,你选一张最适合的,或者在这张基础上再做优化,这样它可以极大地提升整个会展过程中的文案和内容生产效率。
再复杂一点,比如在一个展览的场景里面,买家如何和卖家进行匹配,这时候AI根据用户的标签、历史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匹配买家和卖家,可以极大地提升效率。
对整个行业里面的变革,体感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就是主办方的效率,因为使用软件与不使用软件是两样的,应用好的软件与不好的软件也是两样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参会人的自助服务体验,以前的观众或参会人在去参加的时候,很多服务是没有办法自己去完成。比如说给观众或参会人的微信推送一个小程序,或者是通过短信里面发送H5或者小程序链接,当观众或参会人点进去之后,可以自助办理很多事情,包括自己买票、自己定行程、自己签到、打印证件等很多事情,这些称为自助服务。以前没有自助服务的概念,因为观众或参会人在移动端是没有入口的。
所以,从核心来讲,从“31会议”成立到今天,一直有两个核心关键词没有变,一个是效率,一个是体验。效率无非是主办方这一侧的管理效率,再延伸到服务方、参会人和整个产业链的效率。“31会议”协同的不仅仅是三方,可能是多方,希望用数字化手段协调多方,去提升各方的协同效率,提升参会人或者观众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主承办会积累很多数据,通过数据获得洞察,反过来去改善效率和提升体验,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一件事情。
“31会议”目前还是一家创业公司,我们还在很努力地提升我们的各项能力去服务客户。
第一,我想说一下“31会议”的布局,整个布局从地理方面来讲,首先把我们大中华区的用户要服务好,其次我们现在正在寻找机会出海,无论是东南亚也好,还是中东、中亚、日韩、包括其他的一些区域也好。
第二,从产品上来讲,我们要去覆盖更多的场景。刚才讲到了会展场景里面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做的还不够,这些不足之处我们还是需要去大力提升。随着“31会议”的产品和服务考虑出海,产品的国际化也是要考虑的,因为国际化的交互,国际化的应用环境,包括支付环境、法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第三,我刚才提到,软件是会展行业标准、最佳实践的沉淀,同时这个最佳实践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把我们的产品继续标准化 。这种标准不仅是“31会议”的企业标准,还是我们正在联合行业协会一起去推动的行业标准。同时把这些标准跟“31会议”的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推广,让更多的用户能使用到这样的产品。在这方面做了两项工作,在产业界推广数字会展的培训课程和软件系统。
同时,第四方面,我们通过我们自己,还有合作伙伴,让数字会展课程和软件系统全面覆盖国内从高职到大专到本科一直到研究生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我们也即将出版第一本在国内来讲质量相对较高的会展数字化的教材, 我们希望为这个行业培养更多的会展数字化人才、更好的软件系统、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想重复一下我一直以来跟会展行业同仁分享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好,在数字化时代也好,生产力会越来越发达。人在这个时代里面会面临两个很大的困境,第一个就是人的空闲时间会越来越多,那空闲时间做什么?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就是人的这种群体性孤独会变得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现象,这是后工业时代或者在现在这个时代里面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我认为人类未来一定是要有更多的面对面的社交机会,即便线上的连接多了,难免大家也会觉得很无聊,我们一定要有更多的线下连接的机会,就是面对面见面的机会。我认为我们的会展行业和会展人应该为此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彼此的存在。
作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数字会展工作委员会的主任,我呼吁大家要拥抱新的技术来改善会展的体验,去拥抱AI、拥抱数字化、拥抱VR、拥抱数字人等等所有新的东西,把它用到我们的会展场景里面,去改善会展的效率、体验、协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