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绿色原野唱新歌——可克达拉城市建设综述-新华网
2025 04/02 16:17:39
来源:四师融媒体中心

绿色原野唱新歌——可克达拉城市建设综述

字体:

  “十年风雨谱新调,一曲沧桑起浩歌。”十年前,天苍野茫,牧人的马蹄踏过齐腰的草浪,晚风里只有《草原之夜》的旋律与虫鸣交响。十年后,伊犁河倒映着霓虹廊桥,白鹭在湿地公园振翅而起……十年来,可克达拉市这座从《草原之夜》琴弦上跃出的新城,以十年光阴将绿色原野淬炼为“中亚湿岛·交响夏都”的生态明珠。

  在激荡的发展乐章中,一座城,一群人,用信念和汗水改写着命运;在奔涌的时代潮声中,一条心,一起拼,用担当与坚守镌刻着精神坐标。从2015年建市至今,师市党委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忠实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描绘着师市发展蓝图,以兵团精神为骨、以绿为脉、以水为魂,在丝路腹地书写了一部“城与自然共生,人与历史共鸣”的现代传奇。

  十年间,师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2015年建市时,师市生产总值为139.38亿元,2024年增至251.38亿元,增长8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随之连续跃升,由2015年的60989元上升为2024年的95879元,年均增长5.2%。

  理念筑基

  ——生态为魂的规划哲学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可克达拉市的建城史,始于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深度探索。

  2014年,当四师党委领导班子的决策落在可克达拉城市建设图纸上时,这里还是一片绿色的原野。十年弹指间,这座由师市党委擘画、四师人浇筑的新城,已如一幅生态长卷徐徐展开。

  2015年4月12日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城市定位北疆边境的军垦戍边重镇、伊霍经济圈重要枢纽节点、兵团经济的纽带及前沿窗口、滨水宜居的生态新城。按照把可克达拉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屯垦文化城、生态环保城和节能宜居城的目标,师市党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秉承“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产兴城”的城市发展理念,师市党委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之城、生态康养之城、智慧数字之城、绿色低碳之城”建设,从城市规划、编制,到城市建设、管理,每一环都紧密相连。

  在城市规划纲要中,“三轴两带六区”的蓝图初现:以伊犁河生态轴为城市脊椎,将70%建设用地划为绿地与水域;确立“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形成了一种“生态引领、组团协同、集约发展”新型城市化模式。

  生态基底重塑。通过集中连片高标准整治,十年间,可克达拉市累计改良土地近2万亩,种植乔木170万株,绿化覆盖率从7%跃升至44.3%。在培育“大景观”上,坚决打好城市绿化“大会战”“攻坚战”,在城市主干道、重要交通节点、沿河沿湖大面积种树植绿,导流北岸干渠水系,串联城市主题生态绿地29个;在建好“绿化样本”上,引入市场化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解决了可克达拉市植绿难、管护难、成活率低等问题,城市累计绿化面积1.9万余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70平方米。

  基础建设为纲。打破传统边疆城市发展桎梏,通过创新机制、市场化运作和科学规划,实现了从“原野建城”到“生态新城”的跨越式发展。多渠道融资,争取国家基金、银行贷款等,累计融资超20亿元,保障了道路、桥梁、热力管网等重大项目的快速落地;投资40亿元完善公路网,建成34条主次干道,并跨伊犁河建设大桥,打通南北交通大动脉;可克达拉大桥、惠远大道、引水入城以及“三馆一中心”和33个民生服务类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启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4个商业街区全面运营,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十年来,可克达拉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081.5亿元。系统性构建了文化、教育、医疗及公共服务网络,以高质量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吸引力。

  实践华章

  ——破茧成蝶的城建交响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十年来,可克达拉市以“生态筑基、产业聚能、民生提质”为核心,围绕城市水系、新能源全产业链、智慧交通系统三大标志性工程,打破城市发展桎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生态治理到水岸经济融合,从多元经济发展到产业链延伸,可克达拉市十年建设之路非同凡响。

  依托伊犁河等51条河流和25座水库的天然水系优势,系统推进水生态修复、防洪安全提升与水岸经济开发,投资1.45亿元实施伊犁河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整治河道49.69公里,建设生态护坡22万平方米,恢复河岸湿地3000亩,种植芦苇、红柳等本土植被,有效应对汛期洪峰威胁。污水处理厂全覆盖,9个团场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

  借助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沿河打造了15公里亲水步道、12.6公里景观带的防洪排涝功能水系4条,串联朱雀湖公园、滨河公园等29个主题生态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30%,伊犁河(可克达拉市段)入选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同时,可克达拉大桥建成通车缩短了跨河交通时间,滨河公园与绿道网络结合,城市呈现出“城依水、水抱绿、绿环城、水城一体、城水共生”的独特风景。

  随着水岸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可克达拉市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逐步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以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伊帕尔汗香料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分别打造的4A级工业旅游园区和4A级景区,推动了“工业+文旅”融合;创锦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多元经济发展,形成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成为推动农业强基、交通互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产业链延伸效益显著。

  为助力产业发展,可克达拉市突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对城市的运行效率的影响,通过“交通+数据”融合激发智能制造、数字服务等新业态活动,拓宽监管数据覆盖面,搭建智能管理模型,大幅提升交通执法管理效率。全力支撑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供应链稳定性,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保障产业全周期抗风险能力,护航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

  十年来,师市先后建设可克达拉经开区城西、城北、金岗三大产业园区,配套物流中心与铁路专用线,化工新材料、轻工业、硅基材料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绿色化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创新“民企晨话”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2025年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30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经济地位。

  在城市建设中,水系建设为多元化产业提供了稳定水源与生态屏障,智慧交通加速了人才与资源向园区流动,而产业税收反哺,使民生工程得到全面升级。三者形成“以水养城、以产兴城、以民塑城”的良性循环,推动可克达拉市的蝶变,书写了生态、经济、民生协同发展的城建范本。

  民心所向

  ——幸福栖居的诗意解码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当95岁的戎马老兵闫欣秋在敞亮的别墅里浇花煮茶时,窗外的晨光正温柔地抚摸他胸前的军功章——可克达拉这座城市的温情,最终具象成老人家中恒温的地暖、永远满格的水压,以及阳台上那盆开得正艳的映山红。

  十年来,师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3243元增至2024年的42743元,增长83.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98元,增长64.8%;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5元,增长13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上年的1.60∶1缩小到1.5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物质生活的提升渗透于城市肌理。家住可克达拉市花城佳苑二区的刘家英,清晨步行5分钟便能采购到新鲜果蔬,15分钟生活圈内,书店、公园、饭店星罗棋布。可克达拉,这座兵团园林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将“烟火气”与“现代感”熔铸成诗:城市核心区基础设施全配套,居住片区呈花瓣状舒展,珍珠般镶嵌在城市的29个主题生态绿地,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走进可克达拉,红色文化、军垦文化、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精神生活的丰沛更彰显城市气质。退休教师张青总爱泡在公益书吧里,儿童、河滨等公益书吧与师市图书馆构成“书香矩阵”;鹤林公园里,李跃与棋友对弈的身影与广场舞旋律动静成趣;书画展、诗会、非遗展览等文化体验活动不断;夜幕降临时,朱雀湖游人如织……无声的文化浸润,让可克达拉人充满了自信与幸福。幸福的模样,最终落在为民服务的实践坐标中:通过职业培训体系升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灵活就业平台搭建,为千万家庭筑牢经济基础;根治欠薪工作考核连续五年保持A等级;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和医保惠民,发放各类救助金,民生保障底线进一步兜牢;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工作兵团考核位居首位;医疗卫生提质扩容,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建兵团特色专病科室4个,建成标准化连队卫生室95家,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四师总医院“医共体”考核位列兵团第三;生态底色更加鲜明,可克达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9%、改善幅度位列兵团第一;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等均取得新进步。

  可克达拉市将“人民至上”刻入城市基因——90%财政支出投向民生,2024年,师市投资12.47亿元完成10项民生工程。其中,投资5695万元在43个连队开展人居环境基层连队巷道整治;发放1.51亿元补贴,用于民生实事;投入4583.39万元,慰问困难残疾人,发放临时救助……每一项数据都在诉说:幸福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具体而微小的温暖抵达。

  十年来,可克达拉构建起从幼儿园到职业技术学院的全链条教育体系,上百名援疆教师带来先进理念,超万名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与此同时,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景点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先后建成,推动形成了文化与生态等融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入驻可克达拉。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十年的城市建设中,26万四师人拧成一股绳,打响一场又一场建设战役,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模人物,诠释了兵团精神,无数先模人物的无私奉献,让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更让世人看到了党中央援疆战略的伟大成就,看到了师市党委融入“一带一路”的精心布局,看到了兵团人在奋斗路上一起奔跑的坚定姿态。

  “中亚湿岛·交响夏都”,是可克达拉递给世界的名片。在十年的成长过程中,可克达拉已由一棵幼苗成长为大树,也让一座城的蓝图蜕变为触手可及的火热生活。

  可克达拉新章起,绿洲逐浪正扬帆。此刻的可克达拉,在新的起点上,正以从容而坚定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城市史诗。(李惠)

【纠错】 【责任编辑:张琪】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