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鱼脊似拱起的山梁,把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四团边境线上的26号值勤房掩在狭长的谷㡳,郑海燕和她的17名护边员姐妹,就吃住在这幢蓝白相间的小屋。人们称赞她们是新时代的“木兰”。
这是一幢看得见风景的小屋,窗外高耸的山顶上,青松苍翠、云遮雾绕。远处,号称天山第二高峰的汗腾格里峰身披银装,在三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不在巡边,就在去巡边的路上”。戴着一副眼镜的护边员张静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日常。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四团近百公里的边境线上,像张静这样的女性护边员还有421人。在已经到来的春天里,她们半个月在山下牧羊耕种,半个月在山里值勤护边。
“这是我们兵团人的责任”,几乎所有的护边员都喜欢用这句话解释外界的疑惑和不解。
在距离26号值勤房不远的地方,“钟槐哨所”巍然矗立。这是20世纪60年代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四团成立初期“一号哨所”的旧址。当年,哈萨克族牧民帮助搭建的圆木值勤房,至今仍坚固如初。兵团作家韩天航感动之余,把这段历史搬进了电视剧《戈壁母亲》里。
“这是我母亲当年在一号沟巡逻的照片。”年近六旬的郑海燕指着展板给我们介绍。2021年春节,在组织的关心下,郑海燕把91岁高龄的母亲接到了哨所过年。除夕夜,老人和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十几名“兵三代”挤在小屋里,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那热气腾腾的场景,成为“木兰”们最温暖的记忆。
“那个春节是我母亲最后一次上哨所,当年三月她就去世了。”郑海燕平静地说,“我的父母都埋在了边疆,今后我也要埋在这里。我儿子现在也是一名护边员了,我们祖孙三代要一起,继续为祖国站好岗!”
这就是献给祖国的最清澈的爱吧,也是小屋最美的风景。(作者 张志强 杨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