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静脉治疗工作室联合多学科团队,为克拉玛依一名血管条件十分特殊的3月龄患儿成功实施高难度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这场跨越400公里的生命接力,展现了医院静疗团队的专业技术实力与多学科协作效能。
不久前,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工作室接到来自克拉玛依市一位孩子家长的求助——仅3个月6天的患儿小安(化名)因抗病毒治疗病程长,反复治疗导致外周血管条件极差,当地多次尝试建立静脉通路失败。小安身体的需要长期营养液补充,必须依赖静脉通路,如果这个通路中断,身体日益虚弱,难以抵御病毒的侵袭,所以建立经脉通路能否成功成为决定小安能否度过生死关的重要一环。
婴儿血管纤细如发,何况小安接受长期治疗,能够建立通路的血管遭到了多次破坏,能用的血管肉眼已经分辨不清,常规穿刺很难成功。
面对家长焦急的求助,护理部立即协调静脉治疗工作室、手麻科、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组成MDT团队,打开24小时绿色通道。次日上午,家长带着患儿来到医院。静疗专科护士团队迅速完成血管超声评估。在麻醉医师及静疗工作室专科护士相互协作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隧道式置管技术,历时40分钟成功建立静脉通路,并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技术精准定位,实时完成PICC尖端定位截管一体化操作,缩短患儿救治时间。
目前小安在医院新生儿外科治疗,静疗护理团队继续进行每周的维护工作。
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护理部姚虹主任说:“作为西北地区儿童静疗领域的标杆单位,我们医院静脉治疗工作室致力于突破技术边界。近年来相继开展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定位及隧道式PICC等新技术,接受全疆各地转诊患儿,为全疆儿童建立守护生命通道。这也是我们有信心接诊这名患儿的主要原因,从接到求助到完成置管,整个过程体现着多学科协作的力量。”
据了解,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静脉治疗工作室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组建包含2名国家级静疗专科护士、2名省级静疗专科护士的核心团队,配置超声引导系统等先进设备,年完成复杂静脉通路建立超300多例。(吴治杰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