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兵团第二师二十五团四连育苗大棚里,职工曹友江一边熟练操作点种机,一边笑着对回访的政法干部说:“今年育苗合同有‘三人工作小组’把关,再没扯皮的事儿!”
曹友江所说的“三人工作小组”,是指由二十五团平安法治建设办公室、派出所、司法所各出1名工作人员成立的工作小组,“三人工作小组”包联团场连队、社区,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这一举措是该团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的生动缩影。
二十五团联合焉耆垦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在大巴扎开展“12.4”宪法宣传日活动。(资料图)
近年来,从矛盾纠纷“不出团”到法律服务“送上门”,二十五团坚持以法治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让职工群众真切触摸到“法治温度”。
当日,在二十五团文化中心,焉耆垦区人民法院法官陈依伊运用“苞谷馕”式的语言进行法治宣讲,为职工群众送去既可口又好“消化”的“法律文化大餐”。台下职工时而哄笑时而点头。
焉耆垦区人民法院法官在法治大培训课堂上讲解《民法典》合同编内容。
“去年张大哥的辣椒合同就是这么签的!”六连职工李建鹏指着案例展板当起“讲解员”。
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在二十五团打造的“四季法治课”上,冬闲时“法治大培训”涵盖24类实用课程,春耕季“巴扎法治小屋”进驻市场,秋收期“流动调解车”穿梭田埂。
在“四季法治课”上,二十五团培育的42名“法律明白人”成为职工群众随叫随到的“法治管家”。据了解,“法律明白人”今年已协助职工修订各类合同45份。
“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们要回了血汗钱!”近日,四川籍务工人员沙华(化名)激动地握着调解员张艺的手说道。
去年5月初,沙华与另外26名四川籍务工人员与承包二十五团三连葡萄地的刘建(化名)等人签订了为期6个月的劳务合同,11月底合同到期后,刘建等人却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拒付工资,经过二十五团三连“六尺巷调解室”调解员的多轮调解,最终成功为27名务工人员追回114万元被拖欠的工资。
二十五团网络员进行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资料图)
最让职工津津乐道的是“积分制”。在二十五团,职工群众通过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在湖光社区积分超市,职工王秀兰用参与调解获得的50积分兑换了洗衣液。“做好事还能‘变现’,这事办得攒劲!”王秀兰说。
当博斯腾湖的晚风拂过二十五团五连法治文化墙,“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的标语在暮色中愈发清晰。二十五团用法治之笔,为基层治理写下了一份质朴而温暖的答卷。(魏承亿 韩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