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宿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围绕提升基层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小切口”改革,将群众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不断夯实平安法治基石。
在温宿县克孜勒镇巴夏克其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内,规则工作人员正在给村民调解纠纷矛盾。朱金堂 摄
“非常感谢咱们调解站的工作人员,我和邻居阿某的纠纷已经解决了,对方赔付了我130元,我很满意。”近日,温宿县柯柯牙镇核桃新村村民刘某来到柯柯牙镇“一杯茶”调解室,对“羊吃菜 引纠纷”一事向调解员表达感谢。
“先喝杯茶,有话咱们慢慢说!”在柯柯牙镇“一杯茶”调解室里,自治区级优秀调解员吐尼亚孜·喀迪尔总是为前来调解的群众准备几壶热茶,一杯热茶下肚,群众心中的“寒气”消除了一大半。
考虑到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类型多、化解难、涉及广,2024年3月,柯柯牙镇在县司法部门指导下依法设立“一杯茶”调解室,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合同纠纷,调解员们不推不扯,热心为村民们排忧解难。
“以前,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常常找不到地方说理。现在,有难题就来镇上的调解室,烦心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吐尼亚孜说,“这里不仅是村民的办事点,更是村民‘第二个家’。”
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小小“调解室”虽然简朴,却成为村民们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好地方,不到一年时间里,“一杯茶”调解室就成功调解160余起矛盾纠纷、80余个复杂案件,成功找对“矛盾化解钥匙”打开“各族群众心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温宿县依托辖区2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11个品牌调解室,每月定期组织召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和调解会,通过“用事讲理、用法释理、用诚讲情”等方式化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1万余件,实现矛盾纠纷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在温宿县克孜勒镇巴夏克其村法治文化广场,工作人员给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朱金堂 摄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温宿县克孜勒镇巴夏克其村法治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法律明白人”古再丽努尔·喀依木正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讲解《民法典》《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为辛勤劳作的村民们送上“法治大餐”。
“成为‘法律明白人’后,我自身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古再丽努尔说。如今在克孜勒镇,“有不明白的法律知识就找古大姐”已成广泛共识,这是许多受过她帮助的村民认准的理。
温宿县公安局联合司法局走进项目工地,给工人宣传法律法规。朱金堂 摄
如今,在田间地头、村居巷道、法治广场,像古再丽努尔一样,活跃在普法释法、矛盾调解化解一线的“法律明白人”越来越多。温宿县持续强化法治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入户讲、马背流动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143个村(社区)845名“法律明白人”开展主题普法活动40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日渐浓厚。
“游客和群众走到哪里,网格员服务就跟到哪里。”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博孜墩乡阿克布拉克村,景区游客多,人员流动性大,村委会利用“警务+网格”融合模式,组织退休老党员、党员商户、志愿者等成立“托木尔义警”工作小队,在价格纠纷、服务不达标等涉旅纠纷中发挥作用,全力解“游”愁。
博孜墩乡的网格治理成效是近些年来温宿县探索网格化治理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党建+网格”到如今的“网格+”治理模式,全县8000余名网格员们穿梭在街头巷尾、行走在田间地头,共同织密织牢群众“幸福网”,绘就基层社会治理最大“同心圆”。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接下来,温宿县将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坚持源头预防、对症下药,强化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等单位协调联动,以改革精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通讯员 徐海东 朱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