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诊室忙着为患者诊治病情,旁边的座椅上还坐着不少等待就诊的患者;院里的楼梯,不时有患者和家属上上下下……这是近日记者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看到的情景。多年前,该院医疗设备较为落后、科室种类少、患者也少,自2019年9月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正式托管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开启了全面改革进程,在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实施全面托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航拍铁门关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紧贴职工群众需求,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在骨科领域的强大实力,重点打造骨科专业特色,各项建设不断完善,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托管+改造寻求发展新机遇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正式托管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以来,该院投资7000余万元购置CT、核磁共振、数字成像造影等先进医疗检查设备,调集疆内外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聚力打造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0多项,成功实施膝髋肩关节置换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脊柱关节创伤术等高难度手术。
为了让患者有独立、舒适的诊疗空间,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利用8500万元援疆资金和二师党委自筹7000万元资金新建了骨科大楼和高标准手术室,为开展各类复杂的骨科手术奠定坚实基础。现如今,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已有13间高标准手术室,使得医院的骨科诊疗水平不断攀升,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输血”+“造血”打造一流医疗队伍
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持续强化援疆人才输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制定“输血”与“造血”并行的人才培养措施。截至目前,河北省委组织部委派医疗系统援疆专家团3批次28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选派专家援疆团5批80人次、柔性援疆专家组3批次6人、培养管培生62人,为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正在为年轻医务人员讲解相关仪器工作原理。
为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更加优质的人才队伍,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先后派出117人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管理经验,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持续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19次,培训1.2万余人次,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专家75人,开展70次学术讲座及37台手术示教,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教学查房、组织病例讨论等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平台。
2024年4月,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综合医疗实力由此再上新台阶,为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筑牢了根基。
问诊+义诊 办人民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医院
为增加职工群众就医便利性,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不定期开展专家免费问诊、义诊活动,走团场、进社区,为患者提供诊疗和咨询服务。该院联合迎宾社区开展“爱心义诊进社区贴心服务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铁门关市银龄大家庭养老院,开展“健康送到养老院义诊服务暖人心”主题教育活动;选派优秀援疆专家走进塔里木垦区各团场开展“巡回培训”;助力兵地医疗事业融合发展,联合库尔楚园艺场开展“兵地融合奏强音医疗共享惠民生”义诊活动。截至目前,开展义诊巡诊服务6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43万人次。
医护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问诊服务。
医生免费为社区老人量血压。
家住河北花苑小区的退休职工张国利说:“现在的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真是我们家门口的好医院,医生经常来社区提供免费问诊和义诊服务,尤其是该院的朱炼院长,还免费上门给我老伴看过腿,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诊疗方案和治疗建议,还教会我们许多健康知识,太暖心了。”
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院长朱炼上门为患病卧床的病人诊疗。
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志华说:“我们医院的宗旨就是办人民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医院、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医院。接下来,我们将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师市及周边地区更多职工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用心用情为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贺志颖 叶云清 杜炳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