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这片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紧紧拥抱的土地上,人称“黑玫瑰”的帕提古丽·亚森,用自己19年的坚守,书写着守护家园、战风斗沙的传奇故事。
使命觉醒:沙海的召唤
2005年,23岁的帕提古丽中专毕业。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放弃了在县城与花草为伴的舒适工作,踏入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成为了首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
“那时候,沙漠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吸引力,再加上父亲的支持和鼓励,最终决定试一试。”回忆起当初的选择,帕提古丽语气坚定地说。
怀揣着守护家园、植绿护绿的初心,帕提古丽踏入这片荒芜之地,未曾想,等待她的是远超想象的艰难险阻,是一场与风沙的漫长较量……
坚韧不拔:沙海逐梦之旅
刚加入治沙站,帕提古丽就领略了沙漠的严酷。
春季沙尘暴来袭,黄沙弥漫,让人呼吸困难,加之沙粒如刀割般刺痛脸庞,令人痛苦不堪;夏日骄阳似火,地表温度高达60℃,沙地滚烫,每一步都似在火中行走,更是令常人难以忍受。挖坑、栽树、铺草方格、拉滴灌管……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些原本就辛苦的工作对女性来说更是充满了挑战。
长期的风吹日晒,一个个艰难险阻,让她准备放弃这份工作,可还没来得及做出决定,命运的打击就接踵而至。工作仅10个月,父母相继离世,帕提古丽如无根之萍,陷入迷茫。“一定要将防沙治沙事业进行下去,保卫家园!”想到父亲的遗言,她把痛苦深埋心底,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作了治沙的动力,重新回到沙海。
然而,命运再次与她开了个玩笑。2009年,27岁的她被查出患有脑瘤。当时,帕提古丽内心十分痛苦和纠结,一方面是身体的不适和对未来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对治沙工作的不舍。“当时,亲戚们都劝我换工作,县妇联主席也想调我去妇联。可工作了这么多年,望着亲手培育的这些树苗,实在是舍不得。于是,我就把已经下来的调令锁进抽屉,什么也不想,继续全身心投入工作。”回顾艰难过往,帕提古丽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成果斐然:绿梦照进现实
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黝黑的肤色,也让她收获了“沙漠黑玫瑰”这一称号。她笑着对我们说道:“现在用什么化妆品也无法掩盖我的肤色,但黑一点又何妨,只要这片土地能一点点变绿,一切都值得。”
如今,经过帕提古丽和她同事们的努力,车尔臣河东岸的沙漠边缘已筑起一条长23公里、宽1公里至7公里,面积达13万亩的绿色长城,使且末县沙尘暴、浮尘天气年平均天数显著下降,阻止了沙漠向县城移动的脚步。且末县因此收获诸多荣誉,2023年帕提古丽·亚森被授予“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帕提古丽又肩负起新的使命,成为一名防沙治沙义务宣讲员。她不断奔走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与风沙抗争的故事。
“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大家心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守护这片绿色的重要性。”帕提古丽的话语,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她就如那传递薪火的使者,在沙海深处,让守护绿色的信念,永不熄灭,让那朵“黑玫瑰”,永远绽放着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