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二师铁门关市各团场的冬小麦进入田管关键时期。近日,记者跟随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负责人韩俊伟,深入各团场的麦田之中,一同探寻小麦成就“金色未来”的秘诀。
韩俊伟(右)正在为记者讲解冬小麦种植情况。
“原来种子也要进‘考场’”
春种秋收,从一粒种子开始,因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使命、职工致富希望,而备受关注。
“现在小麦苗长这么高了,这得有10厘米了吧?”记者随着韩俊伟来到二十九团九连的一块麦田。“根据整体长势,目前麦苗休眠期高度有15厘米。”韩俊伟说。
在地里,韩俊伟时而蹲下测量麦苗,时而用笔记录着什么,他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查看苗情、墒情,做好各团场冬小麦安全越冬规划指导。此时,一名职工老远招呼着韩俊伟:“你今天来了正好,快帮我看看这苗长得咋样,需要再浇一遍水不?”
这块麦田是二十九团职工黄伟的地,他今年种了104亩冬小麦,浇了冬灌水后,他天天往地里跑,查看小麦长势。
“你看,这土壤的湿度还不错,表明水浇透了。”韩俊伟捏了一把土在手中碾开,又递给黄伟看。“好、好,有了你们专家的肯定,我就放心了。”黄伟笑着说。
“看样子,小麦要丰收,田管很重要。”记者说。
“一粒好种子才是带来好收成的首要条件。”黄伟接过了话茬。他告诉记者,今年9月初,他参加了二师库尔勒垦区冬小麦播种现场会,聆听了农技专家的讲解后,他决定让“优等生”新冬48号在地里“安家”。
“新冬48号在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而且抗倒伏能力强,对新疆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产量自然就高。”黄伟说。
为了强化新品种选育,有效促进优质小麦品质提升和产能提高,二师农科所还建立了10亩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田,在其中种植了108个品种的冬小麦。
韩俊伟介绍,通过试验种植,可以全面掌握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探索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这样才能将“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抗病强”的优质、可靠种子推广到职工手中。
“我明白了,原来种子也要进‘考场’,良种就是丰收的秘诀。”记者赞叹道。
“小麦成长之路尽显‘科技范’”
“你看看这块小麦地跟以往有啥不一样的?这背后可藏着大秘密!”韩俊伟又带领记者来到了二十二团的一块麦田。
“看起来,麦苗好像更多、更密。”记者蹲下身,仔细看了看说。
“对,这是运用了缩行增密匀播技术。”韩俊伟向记者介绍,由于适当的密植,小麦植株分布得更加合理,抗倒伏能力更强,营养、光照等生长条件得到改善,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和增产。
多年来,经过不断创新和尝试,二师铁门关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综合应用缩行增密匀播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水肥一体化灌溉、膜下滴灌、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现代科技,为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将‘藏粮于技’真正落到了实处。”记者又有所收获,“原来这些绿油油的小麦苗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成长之路尽显‘科技范’。”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三〇团八连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记者看到连片的冬小麦绿意盎然,一条条滴灌带浅埋其间,为农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和肥料。见记者到来,职工冯文辉高兴地向记者演示如何利用手机控制安装在田间的全自动灌溉阀门系统。
冯文辉连续两年种植冬小麦,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心里有一本明白账。他得意地说:“我在高标准农田种植了40亩小麦,每亩地可以节约成本150元,亩产还能提高40公斤。”
被冯文辉的喜悦所感染,记者笑着说:“‘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地块整治、沟渠配套、节水灌溉、林网建设等措施,使农田生态防护、防洪排涝、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升。自2011年以来,二师铁门关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30万亩。
“政策给力,种粮底气越来越足”
“小麦长得好,收入也得高才行,职工种粮的积极性高吗?”带着这个疑问,韩俊伟带记者来到二十四团二连。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冬小麦种植管理培训会,二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讲解冬小麦当前田管要点的同时,还为职工解读《粮食安全保障法》。
“政策给力,大伙儿吃了定心丸,种粮底气越来越足。”二十四团二连职工马彦文说,“今年,好政策密集出台,职工种粮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陆续发放,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种粮积极性。”
为守好粮食安全“基本盘”,二师铁门关市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补贴政策落实工作机制,明确补贴范围、对象、标准、发放流程和保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确保补贴资金精准高效发放到位。2024年,二师铁门关市发放小麦补贴资金3387.58万元,补贴面积14.5万亩。
青苗妆沃野,金穗养苍生。在二师广袤大地上,小麦正向“质量更好、产量更高、更具规模”的方向发展,这里有说不完的丰收故事,道不尽的丰收喜悦,“农稳社稷,粮稳天下”的梦想就在眼前。(李帆 王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