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这一消息令人振奋,空白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北缘早已消灭空白区,防沙治沙成绩卓著,这其中离不开阿克苏地区的不懈努力。
三十多年来,在柯柯牙精神引领下,阿克苏地区大规模推进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8%,令世人瞩目。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但须久久为功
新疆是我国西部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区和路径区,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减轻西部沙尘影响的关键。而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阵地。过去的防沙治沙成效虽然显著,但是仍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各项工作。
“我们虽然早就消灭空白区,但是沙漠边缘的生态屏障仍然受到沙尘侵扰,绿洲内部也有少量的风沙策源地,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这表明,锁边完成并不意味着防沙治沙工作的结束。”地区林草局林保中心党支部书记潘治安说,防沙治沙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具体而言,已经建成的生态屏障需要继续扩大、加宽,绿洲内部的风沙策源地也要逐步消灭。
地区林草局林保中心副主任王玉琴介绍,根据自治区制定的防沙治沙规划、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结合实际,阿克苏地区编制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2024—2030年阿克苏地区防沙治沙的规模十分巨大,将完成治理637.73万亩,主要涉及沙雅县、阿瓦提县、新和县和库车市,其中沙雅县面积最大,占治理总任务一半以上。
光伏治沙:治沙用水用电的“金钥匙”
11月26日,记者来到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沙漠边缘,一片蓝色的“光伏海洋”引人注目。这是中国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基地。基地内一片片光伏板熠熠生辉,光伏板下草方格均匀分布固沙,草方格周围梭梭已经成林。
沙雅县林草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主任强利民介绍,以往在沙化区域种植的梭梭等沙生植物由于缺水很难存活。去年10月,通过招商引资,沙雅县引进了中国电建,规划实施光伏治沙2万亩,项目年发电量达3.6亿度,不仅可以为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10个项目提供绿电支持,还能带动机井抽取地下苦咸水灌溉梭梭。用光伏发电代替动力电,每眼机井可节约建设成本13万元,每年节省电费16万元,既降低了成本,又破解了沙漠边缘植绿缺水难题,使梭梭成活率达到90%。
“经过探测,这片沙漠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地表4米以下就有明显水源,全部为每升大于14克的苦咸水,非常适合梭梭等沙生植物的生长,现在每天平均灌溉500亩左右的梭梭。”强利民说,这些光伏板除了发电,本身也可以减缓风沙流速,阻挡风沙进一步蔓延。
沙雅县光伏治沙的创举意义重大。8月12日,经地区积极争取,阻击战四个重点县(市)与华能、中国电建等9家企业成功签约,涉及10个项目,投资230亿元,光伏装机规模700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9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660万千瓦9个项目备案赋码,其中400万千瓦正在搭设临建工程,260万千瓦已开工建设。
由于有了光伏治沙的成功经验,地区规划了东起库车市、沙雅县,西接阿拉尔市,东西长度160公里、南北宽度6—10里的治沙林工程,计划种植28万亩治沙林、沙生植物,所需水量3360.78万立方米,通过光伏发电取水等措施开采地水量约为1027.87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引洪灌溉、退化林修复、草原轮牧、封育、工程固沙等措施,计划到2030年完成沙漠治理任务196.22万亩,真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筑起“绿色长城”。
产业引领:促进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
离开光伏项目基地,记者驱车向南,驶向位于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梭梭治沙示范基地。在这里,连绵成片的梭梭覆盖在无边的沙地上,长势旺盛,不少农民正拿着铁锹在梭梭根部翻找“宝藏”——肉苁蓉。
“从10月到12月,挖一公斤一元,一天挖200公斤,可以拿到200元。”盖孜库木乡盖孜库木村村民胡仁武说,他年纪大动作慢一些,动作快的一天可以挖500公斤。
这个梭梭治沙示范基地位于绿洲与沙漠的缓冲地带,流动沙丘密集,最高达10米,是危害沙雅县绿洲的主要风沙策源地之一。沙雅县从2011年开始引入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尝试栽种梭梭,到如今已有15000余亩,并在2014年成功嫁接肉苁蓉,目前已嫁接10000亩,经济效益逐年增加,有效带动附近村民增收,推动治沙形成产业化。
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朋辉介绍,由于缺水、缺电、自然环境恶劣,2011年公司只种了200亩梭梭,扩大种植规模十分困难,2013年尝试嫁接肉苁蓉也没成功,第二年才嫁接成功。
为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沙雅县积极推广“分布式光伏+抽取地下苦咸水+造林”的治沙模式,以2000亩沙化土地为1个灌溉单元,配套建设小型分散式光伏发电站,通过抽取地下浅层苦咸水,以节水滴灌的方式灌溉梭梭等沙生植物,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取水系统37套,保障治沙造林面积6.3万亩,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年均节省电费300余万元,解决了前期治沙过程中的缺水、缺电难题。
“政府帮我们解决了难题,梭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肉苁蓉嫁接规模也迅速扩大,亩产不断提高,效益十分可观,今年亩产可达200公斤,总产值将达2000万元。”任朋辉说。
为扩大治沙产业引领辐射面,沙雅县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规模化种植肉苁蓉、甘草、罗布麻等沙生经济作物28.3万亩。此外,沙雅县试行“国企打基础+合作社经营管理+农牧民参与”治沙模式,将6万亩已嫁接肉苁蓉的梭梭地发包给全县4个乡(镇)41个村的1200户脱贫户、少地户,以户均50亩地为基础分地标准,预计今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11月27日,记者走进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拜什格然木村四翅滨藜肉苁蓉沙漠生态基地,看到四翅滨藜树下一根根通体乳白、长着“鳞片”的肉苁蓉吐出了嫩芽,农民穿梭其中采挖。
拜什格然木村北侧有500亩沙漠,2021年,玉奇吾斯塘乡政府和自治区教育厅驻村工作队通过充分调研,决定将防沙治沙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全国首家规模化四翅滨藜肉苁蓉沙漠生态基地,在四翅滨藜上嫁接肉苁蓉。经过三年多的种植,基地的四翅滨藜种植面积达500亩,单侧嫁接肉苁蓉200亩,四翅滨藜和肉苁蓉的成活率均达95%,累计带动9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产业化引领为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有了重要保障。
政策支撑:防沙治沙高质量推进的关键
无论是光伏治沙,还是产业引领,一切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为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除自治区制定出台的资金保障、防沙治沙生态用水等方面九条支持措施外,地县两级推行的“谁种谁有,自主经营,利益归己”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活力。
同时,地区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防沙治沙。今年3月,地区已经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投资种植肉苁蓉、甘草、罗布麻等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作物,推动产业发展和防沙治沙深度融合。
在地区政策支撑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防沙治沙项目加速推进。特别是作为地区生物治沙标杆项目的阿瓦提县艾西曼百万亩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已全面展开。
“阿瓦提县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聚焦风沙的策源区,在绿洲内部的风沙策源地实施攻坚工程,对绿洲条田林网缺失区域实施歼灭战。今年的秋季植树和往年一样,也是在原有地貌上通过节水灌溉的形式栽植沙枣、柽柳、梭梭等耐盐碱化的作物。”阿瓦提县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丽丽说。
记者从地区林草局了解到,今年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任务94.99万亩,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14.7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累计生态补水7.49亿立方米,完成计划指标的293%;补水灌溉109.51万亩,完成计划灌溉面积的267.8%……
高质量的防沙治沙,带来的是各族群众高品质的生活。
“艾西曼区域以前全是戈壁滩,一刮风满天都是沙子。2021年开始政府在艾西曼区域大面积种树、种草,我们也积极参与,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棉花产量高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吐热村村民阿布都撒拉木·牙生说。
“小时候,我们这边沙尘暴非常多,我记得从爷爷那会就开始在沙漠边种树,到我的父辈,再到我已经是第三代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的风沙越来越少了,环境也越来越好。”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农民依不拉音·肉孜说。
一年来,阿克苏各族干部群众用心用情用力,演绎了一幕幕“人进沙退”的生态创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开好了局。今后,阿克苏人将赓续柯柯牙精神,为美化自己的家园续写新的篇章。